境內外漢語傳媒與海外華文文學的交互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重要,逐漸成為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新的學術空間!杜_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與華文傳媒研究叢書:尋找新的學術空間 漢語傳媒與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梳理了傳媒與海外華文文學的關系歷史和互動方式,探究了漢語傳媒介入海外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評論和詩學建構的廣度與深度,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理論問題,以期引發(fā)海外華文文學界對傳媒問題的重新思考和深入探究。
海外華文文學作為學科命名至今存在爭議,但作為流散在中國之外的漢語文學的總稱,其有效性的論證與呈現(xiàn)過程也正是其成為一種引發(fā)關注的文學現(xiàn)象乃至一門新興學科的過程。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今,中國內地有關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79-1988年為作家作品評介期,以作品鑒賞和文本批評為主,整體意識和理論意識都較為缺乏;1988-1997年為整體研究和詩學建構初期,出現(xiàn)不少文學史著述及有關命名合法性的論證文章,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但不少論述仍失之粗糙平面;1998年后至今為方法更新和理論突圍期,研究者一面深入反思以往的研究局限,一面努力吸納新的話語資源與理論方法,以求建立穩(wěn)固的學術研究根基,擴大學術影響力度,進入文學研究前沿。正是在這一研究動向之下,世紀之交,受到國內日益興盛的“媒介研究”的影響,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也相應地出現(xiàn)了“媒介轉向”(在這里媒介特指文學傳媒,而非廣義上的包括語言本身的媒介概念)。那么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的“媒介”研究究竟獲得了怎樣的新經驗?從這一問題出發(fā),我們能否以此為起點建立起一種有關海外華文文學的詩學話語與研究范式?能否找到解決當前研究與創(chuàng)作困境的可能途徑?
廣義而言,傳媒可指包括語言在內的所有傳播文化信息的媒介。這里,我們所要關注的是狹義的傳媒,即指報刊、雜志、影視、網絡等承載與傳播文學的場域與手段。傳媒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文學生產的思維方式、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同時,傳媒要素的增加,還將使我們對文學活動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存在態(tài)勢的認識發(fā)生根本性變化?梢哉f,傳媒作為文學的“第五要素”的觀點已經打破了自艾布拉姆斯以來的圍繞文學四要素而進行的文學研究范式,借助傳媒視野重新思考有關文學的種種問題已經勢在必行。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受到文學研究中傳媒研究熱度的影響,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也出現(xiàn)了傳媒轉向,出現(xiàn)了不少研究論文與論著。然而,多數(shù)傳媒研究仍停留在史料整理和傳媒文本研究的實證階段,對有關傳媒與海外華文文學的關系命題仍未形成深入系統(tǒng)的理論論述。我們試圖借助傳媒作為第五要素的理論視野對此作出初步探索,以促進海外華文文學的發(fā)展。
王列耀,湖北武漢人,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海外華文文學與華語傳媒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暨南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副主任。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近年來在《文學評論》《中國比較文學》等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出版《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悲劇意識》《隔海之望:東南亞華文文學中的“望”與“鄉(xiāng)”》《困者之舞:印度尼西亞華文文學四十年》《趨異與共生——東南亞華文文學新鏡像》《文學及其場域:澳門文學與中文報紙副刊(1999-2009)》等學術專著多種,主編“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與華文傳媒研究叢書”。近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等多項課題。
顏敏,女,湖南漣源人,文藝學博士、博士后。先后在暨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復旦大學求學,現(xiàn)為惠州學院中文系副主任、教授。主要從事跨文化與海外華文詩學研究,出版《在文學的現(xiàn)場》等著作3部,在《外國文學評論》《中國比較文學》等期刊發(fā)表論文60余篇。
序言:漢語傳媒與海外華文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轉型
第一章 境內文學期刊與“媒介”視角
第一節(jié) 文學現(xiàn)場:“選擇性傳播”
第二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與問題的提出
第三節(jié) 時代語境、受眾需要與文學傳播
第四節(jié) 媒介與文學:載體或結構性因素
第二章 境內文學期刊與“華文文學”
第一節(jié) “華文文學”傳播的重要媒介
一 首起之功
二 傳播優(yōu)勢:速度與流量
三 刊中有書:引導方向
第二節(jié) “華文文學”的結構性因素
一 文學期刊與“華文文學”的大眾化
二 文學期刊與“華文文學”的經典化
三 文學期刊與“華文文學”的學科化
第三節(jié) 傳播的基本階段與主要趨勢
一 窗口期(1979-1984年)
二 高峰期(1985-1988年)
三 轉型期(1989-1993年)
四 整合期(1994-2002年)
第四節(jié) 期刊策略與“華文文學”
一 學術視野下的文學傳播——《華文文學》研究
二 純文學視野下的“華文文學”——《收獲》[朝花夕拾]欄研究
三 大眾視野下的文學傳播——《臺港文學選刊》
四 《四!澜缛A文文學》的“世界性”及其限度
五 征文評獎中的“中國意識”
第三章 作為“引橋”的《香港文學》
第一節(jié) 《香港文學》在“殖民地”語境中的崛起
一 “殖民地”語境中的文化氛圍
二 劉以鬯與《香港文學》的誕生
三 《香港文學》的辦刊宗旨
第二節(jié) 《香港文學》與“香港文學”
一 《香港文學》與香港作家
二 “香港品牌”新動作
第三節(jié) 《香港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
一 《香港文學》對海外華文文學的關注
二 凸顯“文化”的東南亞華文文學
三 推介北美華文文學“經典”
四 新動向:亦編亦謀“弱勢”區(qū)域華文文學發(fā)展
第四章 馬來西亞華文報紙副刊與1990年代馬華文學
第一節(jié) 參與的政治:華文報紙與華人話語權
一 “為承認而斗爭”:華人社會與華文報紙
二 時間帷幕:《星洲日報》、《南洋商報》
三 文藝副刊:夾縫中的文化空間
第二節(jié) 馬華報紙副刊與作家代際演變
一 副刊改版與秩序重構
二 文學專輯、專欄與“新生代”
三 文壇論爭與副刊運作
第三節(jié) 馬華報紙副刊與新生代寫作
一 文藝副刊與新生代詩人
二 棲身于副刊的新生代小說
三 副刊“換帥”與新生代散文
四 副刊語境中的文學論爭
第四節(jié) “花蹤”與新生代群體的崛起
……
第五章 《美華文學》與北美華文文學
第六章 北美華文網絡與“華文文學”
第七章 消費語境下的大眾傳媒與海外華文文學——以虹影為例
第八章 傳媒在海外華文文學場域的重新定位
后記
《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與華文傳媒研究叢書:尋找新的學術空間 漢語傳媒與海外華文文學研究》:
三 大眾視野下的文學傳播——《臺港文學選刊>
在有關“華文文學”的大陸文學期刊中,《臺港文學選刊》的獨特性在于其讀者定位的廣泛性,它既沒有放棄讀者中的研究群體,又著力于在市場上立穩(wěn)腳跟,為普通讀者服務,是受眾定位極為廣泛的大眾型文學期刊。因此,從《選刊》的運作來考察大眾視野下大陸文學期刊對“華文文學”的傳播及其效應,就具有典型意義。
。ㄒ唬╇S機應變——大眾型文學期刊的歷史
大眾類文學期刊的特點不止是追求內容與形式的通俗性,更體現(xiàn)在介入文化市場時所衍生的應變意識與能力。1982-1983年,《福建文學》開辟了一個[臺灣文學之窗]的專欄,很受讀者喜愛,編輯們大受鼓舞,便著手籌辦一個專門刊載臺灣、香港等地文學的刊物,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后,1984年9月,《臺港文學選刊》雙月刊以《福建文學》副刊的形式在福州面世。1985-1988年,《選刊》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更顯個性,作為大陸第一家“華文文學”的專門性刊物,此階段的《選刊》常以專題專輯形式對作家或文學現(xiàn)象作系統(tǒng)評介,但其整體風格的大眾化卻是顯然的。期刊封面為電影明星或時尚女性照片,整個裝幀趨向大眾化;受出版市場的“臺港通俗文學熱”影響,三毛、瓊瑤、亦舒、張愛玲、林燕妮、張君默等正在大陸走紅者的作品也是《選刊》的刊載重心;[漫畫一頁]、[影視一瞥]、[銀幕內外]等“泛文學”類欄目成為深受讀者喜愛的特色專欄。《選刊》的“泛文學、通俗化”發(fā)展路徑,也確保了其讀者群體的廣泛性,從工廠工人、學校教師與學生,部隊官兵、政府機關成員到部分農村讀者,均在《選刊》的讀者群中占一定比例,其月發(fā)行量也穩(wěn)步提升到40萬左右。
1989-1994年,《選刊》作出了較大調整,它既在貼近讀者群體中有較大影響力和話語權的研究者,也沒有放棄由中大學生、工人等組成的普通讀者群,由此更鮮明地表現(xiàn)出了兼顧雅俗的傾向。為適應信息流動加快的時代語境,《選刊》縮短了出版周期,由雙月刊改為單月刊;在刊物內容方面,采取一刊多版的出版形式——即整體風格(突出表現(xiàn)在封面上)基本統(tǒng)一,文本的內容傾向在不同月份稍作變動,形成不同版本,以滿足多樣化的讀者需求。1989-1992年,《選刊》采取單雙月分版的方式,逢單出綜合版,逢雙出中長篇小說專號。單月版本多以專題專輯形式組稿,更為關注“純文學”創(chuàng)作,兼有相當分量的文學評論,是富于學術研究意識的文學傳播,而雙月版本為注重可讀性和當下性的言情小說與傳記文學,是適應普通讀者閱讀的文學作品。1993年,受發(fā)行量下降及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頁數(shù)減為76頁,每月分為不同專題專號出版,出過新生代作家、幽默作品、女作家、紀實文學、文學夫妻、問題小說、言情小說、旅外作品等專號,呈現(xiàn)出流動多變的風貌。1994年,《選刊》容量稍有擴大,頁數(shù)升為80頁;應不少讀者呼吁增加寫實性文學的要求,單雙月重新分版,單月為綜合版.雙月為紀實文學版,基本保持了一雅一俗的變化節(jié)奏。此一階段,《選刊》的發(fā)行量雖上下跌宕,月發(fā)行量平均保持在4萬左右,仍屬贏利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