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2012年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研究課題,內容涵蓋了寧夏歷代政權建制、歷代移民開發(fā)、天下黃河富寧夏、城市變遷與城市文化、城市群建設與經濟動能、沿黃河帶文化遺產、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建設等,將歷史變遷與文化發(fā)展融合在一個全新的歷史時空里,為人們了解和研究黃河文明與寧夏發(fā)展歷史提供了多重路徑和不同視角。
《中國公共史學集刊》由中國人民大學史學理論研究所組織策劃,致力于在中國歷史學界推進公共史學的發(fā)展,提倡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推動歷史學在注重基礎研究之同時,努力走向人民大眾,讓歷史學成為公共文化產品生產的基礎之一;既刊發(fā)有關公共史學理論探索的論文,也刊發(fā)實踐經驗介紹和相關評論、調查等稿件。書中設置開篇的話、工作坊傳真、專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主辦的集刊,迄今已出版11輯。本輯內容包括考古新發(fā)現、研究與探索、北域擷英、碑銘考釋四個欄目,收錄論文25篇,以中國北方地區(qū)的考古學探索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發(fā)現的個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術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動向
古錢幣窖藏埋藏于周口市區(qū)運糧河畔安置房建設工地,命名為周口運糧河畔古錢幣窖藏。經清理發(fā)掘,發(fā)現南北排列兩處古錢幣窖藏遺存。北部為陶缸窖藏,南部為磚砌窖藏。按暴露發(fā)現順序,磚砌窖藏簡稱為J1,陶缸窖藏簡稱為J2。J1保存完整,出土錢幣共計12萬余枚,重約700斤。分銅錢和鐵錢兩種。鐵錢銹蝕嚴重,不易分離,僅能辨識出兩枚大
本書充分展示了社會史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和開放性,各講專題,如性別史、城鄉(xiāng)關系、社會治理、信仰與儀式、法律社會史等,本身就顯示出多學科交叉的特點。而通常被視為傳統(tǒng)政治史的一些老問題,如科舉制度,本書不僅盡可能呈現其在社會史層面更豐富的內容,如科舉制下的社會關系網絡、地方精英與基層社會治理、識字率等問題,還有意識地借用“社會
《國學經典超有趣(漫畫版)》叢書,先用簡短的文字介紹國學典籍的原文及釋義,然后以夸張、幽默的漫畫故事形式來講解國學典籍中所表達的含義,輕易就能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吸收國學典籍的精華。全套包括《三十六計》《孫子兵法》《三字經》《論語》《上下五千年(上)》《上下五千年(下)》《史記(上)》《史記
本書以自然環(huán)境構成、發(fā)展,人類、動物和植物的生命活動現象及其與自然環(huán)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為主要研究內容,探索如何在自然科學研究過程中,發(fā)現大自然蘊含的人文哲學規(guī)律,尋找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秘訣”和人類的生存智慧。如何在自然科學研究中發(fā)現人類和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在此基礎上思考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這也
中國史學為何重視敘事?中國史學如何影響中國敘事傳統(tǒng)?中國史學何以孕育中國敘事理論?本書立足中國史學上關于“敘事”之術語、概念、命題的提出與運用,以相互關聯(lián)的四部史學名著——《漢書》《漢紀》《后漢紀》《后漢書》為分析對象,從中國古代史學主干之皇朝史的敘事經驗,窺探中國古代史書敘事重“事”、主“人”、尋“美”、用“意”之緊
本書通過學人訪談、專題研究、書評三個欄目,收錄了《清代中國陶瓷器的外銷》、《地方傳統(tǒng)與治理:明清云南基層聯(lián)盟研究—以牛叢為中心》、《閻閭之痼—陜西刀客的組織形態(tài)、生計模式及集團化問題(1830-1928)》、《殷庶與貧瘠:明清魯西土壤與區(qū)域商品經濟發(fā)展關系初探》、《分家與合股—清末民初永定洪坑林氏的土樓建筑策略》等14
本書為北朝(含十六國與南朝)歷史研究論文集,共收錄17篇文章。分別從不同視角對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進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幾年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