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綜合運用問卷調查、數據分析、模型構建、實證分析、歸納演繹等方法,對影響糧食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農戶和政府兩大實施主體對氣候變化的行為感知、糧食安全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并結合氣象數據,綜合運用SPSS、GIS等軟件分析氣候變化對糧食單產、土地利用、水資源利用等影響的內在機制和傳導機制,建立統(tǒng)計模型、計量經濟學模型
本書致力于圍繞農地整理項目建后管護的農民參與和績效機理開展系列研究,總結農地整理項目建后管護的實踐經驗,揭示農民參與建后管護的內在機理,建立管護績效的評價模型,探討管護績效的影響機理。研究成果將作為農地整理項目建后管護制度改革的重要導向和決策依據,推動農地整理項目建后管護的實踐創(chuàng)新,以實現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效率、
本書收錄六位國際學者的專題文章,討論土地市場、產權、土地利用管制、耕地保護、征地、土地增值回收、房地產稅及住房與土地政策等方面的問題,旨在幫助讀者了解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土地管理制度經驗及其對中國土地政策改革的啟示。
本書是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生態(tài)文明建設若干戰(zhàn)略問題研究(二期)”成果系列叢書的第四卷。全書包括課題綜合報告和專題研究兩部分內容:課題綜合報告對4個專題研究內容就農業(yè)發(fā)展方式轉變與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咨詢課題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提煉和總述,內容涵蓋農業(yè)發(fā)展方式轉變與美麗鄉(xiāng)村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思路、重點任務與路
(1)土地細碎化理論基礎研究。通過對土地細碎化概念分析,明確土地細碎化內涵及特征,剖析土地細碎化成因,解析土地細碎化對農業(yè)生產及土地利用格局等方面的影響效應,明確土地細碎化對土地利用的影響機制;(2)不同空間尺度下土地細碎化測度研究。從土地資源的自然屬性、空間屬性及利用屬性出發(fā),構建基于省域及項目區(qū)等不同空間尺度下土地
本書主要采用文獻研究、田野工作、個案研究結合的方法,指出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金融)合作是中國農民的客觀需要。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開展互助合作運動的歷程進行考察,探討在家庭經營的前提下,農民在經濟方面需要什么樣的互助合作。其次是結合對當前中國“三農”狀況、農民合作實踐的調查和分析,對農民的自發(fā)合作難以形成、大量合作組織
《中國農民狀況發(fā)展報告2015(經濟卷)》側重于從中國農民的經濟狀況入手來把握中國農村的經濟發(fā)展?傮w報告中,在農民的生產維度上重點考察農地承包與流轉狀況、生產要素的投入狀況、農業(yè)勞動力狀況以及農民收入狀況,在農民生活維度上著重考察農民生活消費狀況與農民債權債務狀況,進而對中國農民經濟狀況進行全景式展現。在總體報告之外
本書從農民財產權保障的視角對土地征收補償制度進行研究,為研究土地征收補償制度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分析框架。就土地征收補償主體、補償原則、補償范圍、補償請求權主體、補償標準、補償方式提出的對策建議,具有合理性與可行性,為立法或修法提供了參考。關于財產權限制損失補償制度的分析和建議具有前瞻性。關于以租代征和集體土地入市的分析澄
本書的主題是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著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課題組。本書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yè)供給側在生產經營方式、政策及生態(tài)上的諸多變化,并據此提出目前我國農業(yè)供給側存在的問題。在完成了對農業(yè)收入增量、政策、生態(tài)、認知等問題的條分縷析之后,作者適時提出了對我國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從改革目標和任
本書從農地整理項目全過程視角以及農戶視角,揭示農民參與農地整理項目的行為機理,分析農地整理過程中農民權益訴求及權益實現情況,構建農民積極、有效參與農地整理項目全過程的機制,對豐富和發(fā)展土地整理項目管理理論和農村社區(qū)治理理論具有重要作用,對提高農地整理項目質量和促進農地整理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