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國時期苗疆多重表述研究”(項目編號:15CZW056)的研究成果。在1928—1948年這二十年里,作家沈從文,人類學家凌純聲、吳澤霖等,苗族教育家石啟貴,苗族政治活動家梁聚五,苗族學者楊漢先等以及大量的苗族歌謠都對苗族文化進行了多重表述。本書從主位、客位的視角,分別從苗族古歌等口頭詩歌表述、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chuàng)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tǒng)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
本書通過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研究,對國家與文明問題進行思考、探討。本書共收錄19篇相關研究論文,這些研究從多維度、多學科、多角度,探討了我國從古代至近代關于國家起源、文明發(fā)展,以及相關的思想、制度等問題。本書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與西方流行的新進化論理論,對歷史時期的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經濟政策與社會生活、
《長安學術》為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方面的綜合集刊,服務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集刊收錄的內容涉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各二級學科的內容,包括語言研究、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和外國文學等)、文獻學等,此外還有書評等內容。書中主要刊登中國語言、文學等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加強學術交流、展示前沿成
本卷從歷史地理學科角度對清史問題中與地理相涉的研究加以系統(tǒng)總結和梳理,從疆域、政區(qū)、自然、輿圖、人口、經濟、文化等方面,提綱挈領地提取出若干重要問題,展現其核心貢獻,總結其基本方法,指出其缺陷不足等,并將各專門領域的研究置于學術史的脈絡之中,揭示學術研究重心、研究方法的轉移及其與整個學術和社會思潮轉變之間的關系。
本書通過梳理寧夏地方志中的全域旅游資源,分析了地方志資源與寧夏全域旅游的契合之處,對寧夏地方志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提出了建議。地方志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與全域旅游開發(fā)相結合,能為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全域旅游事業(yè)提供優(yōu)秀文化支撐,能為書寫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旅游成果提供資料源泉,要進一步加大對地方志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本卷回顧并總結百年來清代文獻、檔案的發(fā)掘、整理與出版的歷程,梳理清代文獻、檔案的學術研究成果,積極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分析和探討清代文獻的整理與社會歷史進程、學術思潮、時代發(fā)展、科技進步諸方面因素的內在聯系與外在表現。本書以時間為綱,以百年歷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專題為目,系統(tǒng)清理相關資料,以凸顯清代文獻、檔案在清史研究中所起
本套叢書記載了從神話傳說-夏商西周——直到清末的歷史,采用手繪畫風和歷史圖片相結合的方式,選配近千張彩圖與珍貴文物照片,經過嚴謹考據,加上寫實技法表現歷史事件與人物裝扮,讓孩子身歷其境,借以傳達正確的歷史常識,更可豐富孩子的美感經驗。本書以孩子能懂的經驗、語言,講述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人、事、時、地、物,讓原本抽象難
汕頭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是歷史上汕頭人在海上絲綢之路航行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地域文化。它包括汕頭海上絲綢之路物質文化,也包括汕頭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它體現為汕頭海洋文化、汕頭華僑文化、汕頭商貿文化、汕頭港口文化等,以紅頭船文化為代表。汕頭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有其產生發(fā)展的自然地理條件,也有其產生發(fā)展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汕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