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韓關系穩(wěn)步發(fā)展的背景下,中國學術界對韓國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韓國研究論叢》為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連續(xù)性出版物。《韓國研究論叢(第二十九輯2015年第一輯)》主要分為三大部分:政治、外交與安全,歷史、哲學與文化,社會、經濟與管理,內容涵蓋了理論探討、歷史問題研究、熱點問題研究以及文學藝術等方面,反映了國內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的“軸心時代”,是了解中國傳統社會和思想的關鍵時期!蹲钛诺闹袊捍呵飼r代的社會與文化》從周族起源、周人建國、宗周覆亡和平王東遷出發(fā),利用文獻和考古的“二重證據”,對春秋時代的社會結構、列國爭霸、禮樂文明、祭祀禮儀、倫理觀念、喪葬制度、民族構成、婚姻習俗和儒家教育等不同側面進行了系統而又扼要的描述,為讀
《開拓者著名歷史學家訪談錄》匯集了當代十余位中外著名歷史學家的訪談。接受訪問的學者們均為各自研究領域的開拓者與鋪路人,對當代歷史學科的奠基和推進卓有貢獻。在訪談中,他們回顧自己的學術人生,評論和反思當前的歷史學的研究現狀,并為歷史學的未來指明了方向。閱讀這些篇章,仿佛與智者面對面交談,帶給讀者一種“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
全書以豐富的史料為基礎,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主編,以口述歷史、回憶錄的形式,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二十多年間的重大決策和重大事件始末,讓親身經歷和見證新中國歷史的老領導、老同志追憶細節(jié),收錄了陳錦華、王立誠、閻明復、鄧力群、蘇維民、李雪峰、熊向暉等50余老領導、老同志的回憶錄、口述歷史,是研究這段歷史的重要資料和寶
奇和洞遺址被評為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是福建省唯一一處年代從新舊時代過渡到新時期時代中期的遺址,具有深遠的研究意義。本書以大量圖片、線圖為主,輔以少量文字說明,形式生動活潑。圖鑒收錄照片近500張,線圖近90張,囊括精美遺物標本225件。將奇和洞遺址3期文化面貌得以全面呈現。
本書是宋慶齡故居、李大釗故居、北京魯迅博物館、郭沫若紀念館、茅盾故居、老舍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梅蘭芳紀念館這八家名人故居紀念館開展聯合展覽活動十五年的紀念文集。全書分為含英咀華、展覽紀實、個人記憶三個大部分回顧和展示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動。
《世界史論壇》以發(fā)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人員當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主,已經在其他報刊發(fā)表的研究成果則不在此列。內容涉及世界上古、中古、近代、現代及當代重大歷史事件,致力于探索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在提高我國世界史研究水平,加強相關學術信息交流,培養(yǎng)新一代學人及推動學科建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書是一部關于中國民族藝術的學術專著。本書從中國民族藝術的傳統文化論說起,論述了中國民族藝術的特征與符號表達,并依次介紹了書畫、民間工藝、雕塑、音樂等幾個經典的中國民族藝術的門類。
陸元九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陀螺、慣性導航及自動控制專家,是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的開拓者之一,為中國控制技術及其在慣性導航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主持研制了我國第一臺用單自由度液浮陀螺組成的慣導平臺和第一臺大型精密離心機,參與了我國船艦慣性導航系統方案的制訂和技術力量的培養(yǎng)。他提出了“元件為主,測試設備先行”的研制方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中國民俗學集刊》發(fā)刊詞、大文化視野中的昆侖文化研究與文化建設、從實際地理到神話想象空間的“昆侖”、《楚辭·離騷》“飛天”、“求女”母題析探——兼論昆侖神話的意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