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7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qū)的古代人類、古代文化與環(huán)境。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7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qū)
《李下蹊華慶祝李伯謙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套裝上下冊)》共收論文48篇,設七個欄目。其中,“道器之論”欄目收文7篇,主要探索考古學理論與方法;“文明蘊化”欄目收文9篇,主要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相關問題;“三代遺珠”欄目收文19篇,主要探討青銅時代即夏商周考古相關問題;“歷史鉤沉”欄目收文5篇,分別從漢代工官管理制度、遼至明
本書系西安魚化寨遺址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本書全面系統(tǒng)地公布了此次考古發(fā)掘的遺跡與遺物,為研究關中地區(qū)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本書是仁木富美子對自己八十多年人生的回憶和總結。在中國山東度過的童年、日本戰(zhàn)敗后的混亂經歷讓仁木學會直面戰(zhàn)后的生活:當教師,培養(yǎng)有獨立思考和行動能力的下一代;參與日本教職員工會,追求平等雇用,提升婦女地位;多次訪華,組織援助中國的貧困山區(qū);在日本建立和平圖書館,整理并保存日本侵華的罪證……
本書是中國錢幣博物館臨時展覽“銅心銅德-中國銅元精品展”的總結和提升。展覽中的展品主要以錢幣博物館藏品為主,同時面向社會征集了部分藏品,展品經細心甄別篩選,代表了國內清末民國銅元研究和收藏的最高水平。本書匯集展覽的全部銅元精品200枚,圖片500幅,原大和部分擴大彩印,清晰逼真。本書極具觀賞性的同時兼具學術性,收錄有關
《老北京實用指南》由《清稗類鈔》編者、掌故大家徐珂編纂,初版于民國九年(1920年),增訂三版出版于民國十二年(1923年)。該書內容分為十部分:一地理;二禮俗;三法規(guī);四公共事業(yè);五交通;六實業(yè);七食宿游覽;八古跡名勝;九雜錄;十地名表。從目錄便可以看出,這是一部反映20世紀初民國老北京面貌的百科全書。
本書選錄柳孜運河遺址1999年、2012-2013年兩次正式田野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文物,按照先質地(瓷器、陶器、石玉類、金屬類、木骨貝類)后用途的順序排列。反映了唐宋時期柳孜地區(qū)的社會物質文化生活。
本書從中國古代社會白銀貨幣的使用出發(fā),(一)深入研究了中國古代白銀貨幣的起源、白銀與絲路貿易的關系;(二)重點研究了銀錠器物本身的技術問題,從科學角度系統(tǒng)研究了古代銀錠的器型、合金成分,在此基礎上,采用實驗手段研究其鑄造工藝,探討鑄錠范型、澆鑄溫度、白銀純度、澆鑄方式及其與銀錠絲紋、蜂窩等外觀形態(tài)的關系,以及銘文(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