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梁景和主編的“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論叢”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百姓的社會生活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由一個受壓迫的勞動階層成為國家的主人,尤其是首善之區(qū)的北京市民的社會生活更是如此,他們一方面感受著新生活的喜悅,另一方面又無時不刻為自己的生計奔勞。本書關注十七年(1949-1966)北京市民社會生活現狀,再現北京市民社會
本書以新疆為分析案例,就該地區(qū)存在的分裂主義現象做了國家認同、國族認同方面的研究。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一,從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和認同觀出發(fā),進行理論闡釋——國家認同與多民族的認同政治;第二,探討國家認同與分裂主義的關系;第三,以新疆為對象,分析新疆自近代以來國家認同危機和分裂主義產生、演變、升級的歷史進程;第四,針對反新疆
社會福利研究中的主流范式往往聚焦于引致貧困和剝奪的結構性因素,卻忽略了個體的能動性。事實上,貧困老人進入老年階段就是抗逆力的證明。貧困老人的抗逆力是老人個體及其環(huán)境中的保護性因素緩沖逆境衍生的壓力,以達致個體在心理和生理功能上保持相對穩(wěn)定和均衡的過程。這使得抗逆的過程成為聯系宏觀結構和微觀個體之間的橋梁。陳巖燕著的《城
在發(fā)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本報告圍繞影響人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若干突出問題進行了調查分析,總結成就,分析問題,并在匯集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議。本報告由一個總報告、十二個子報告和一個附錄構成。
2015年是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歷史上的關鍵一年。在這一年,本院不僅成為完全獨立建制的研究機構,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明確了目標,特別是進行學術整合,構建了一個全新的調查研究計劃。這一計劃的內容包括多個方面,其中,中國農村調查是基礎性工程。從2015年開始出版的《中國農村調查》便是其主要成果。學術研究是一個代際接力、不
為倡導和推動社會各界人士,到現實生活中去,到人民群眾中去,發(fā)現和描述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2016年11月,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會同新華網、中國青年報、新浪微博、騰訊網聯合發(fā)起首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征文活動。經過初評、復評、終評、學術原創(chuàng)性檢測等環(huán)節(jié),最終產生首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一等獎3篇
《社會建設研究(第7輯)》由東莞社會建設研究院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研究院、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合作,邀請清華大學在校博士生團隊編輯出版。該刊堅持理論研究、實踐創(chuàng)新、決策咨詢并重,致力于辦成國內社會建設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專業(yè)性學術期刊,搭建一個社會建設學術成果的交流平臺,為社會建設領域的理論工作者和
農民工現象是我國現代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現象,他們的機會獲得受到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的制約!掇r民工機會公平問題研究:基于制度正義的視域》認為,機會公平是社會公平的核心問題,也是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關鍵。社會主義制度公平正義的目標是讓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不斷得到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機會。《農民工機會公平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