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包括:美育概述、高校美育概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概況、寓教于美——提升審美素養(yǎng),實施有信度的美育、寓教于美——培育媒介素養(yǎng),實施有效度的美育、寓教于美——胸懷國之大者,實施有高度的美育、寓教于美——增強社會連接,實施有廣度的美育、寓教于美——弘揚中華經典,實施有厚度的美育、寓教于美——貼合學生需求,實施有溫
從組織理論的角度探討大學變革——這是一個古老且又常新的話題。為考察教師、學生、管理者、董事會等行動者在大學組織變革中的行為模式和變革類型,本書深描“大學變革史”,運用組織行為的制度分析與發(fā)展框架,對哥倫比亞大學、多倫多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在20世紀60年代的變革過程予以分析。三所大學在時代環(huán)境和組織行為的作用下,分別完成
本書從德才堪為學生楷模的教師高度集中、日常生活中的師生密切接觸、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教育家的倡導等方面展開,探討“從游式”教育的生成機制;從日常生活中師生之間的游談、“沙龍”與討論會中的“腦力振蕩”、旁聽與演講中的追隨、在“私相授受”中共同探究、社會實踐中的把臂同行、題詞中的勸勉、作為特殊“從游”方式的讀書等方面,呈現
本書為西馬金潤小學2020-2022年三年校本研修項目成果,開發(fā)并設計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設計模板,為小學教師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第一章闡述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理,包括“以學生為本”的教改背景、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設計等內容,是創(chuàng)建“以學生為本”課堂的理論基礎。第二至十章匯集了14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案例,
本書系“北大研究”重大課題的成果之一。本書梳理了科研助理制度在中國高校發(fā)展的歷程,以某研究型高校理工科教師為樣本,評估了科研助理是否影響高校教師的科研生產力,影響的方向和程度,并進一步深入探討影響產生的原因和機制,其中是否存在制度性障礙。對指導高校教師統(tǒng)籌科研經費使用,組建高效的科研團隊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為高校管理部門
本書以“教育理論-教材分析-設計與實施-反思與建議”的內在邏輯主線將元素周期律、物質的量、化學鍵、元素化合物、金屬鈉、乙烯、乙醇、甲烷、化學能與電能、化學反應速率等中學化學教學重點內容進行研究性教學的設計及實踐。
為展示思政實踐課程建設成果,深化實踐二次育人效果,總結課程建設經驗,開拓思政理論課改革新局面,策劃組織形成3本思政實踐課程出版文集:一本調研報告集、一本感想日志集、一本三行情詩集。三行情詩集以北京大學師生在思政實踐課程中的所思、所想為主要內容,每首情詩旁附注投稿人及課程團隊信息,配以課程團隊在實踐中拍攝的相關照片或手繪
本書以“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為主題,設置“心有所信,方能行遠”“不畏艱險,沖鋒在前”“改革開放,五位一體”“扎根沃土,決勝小康”“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五條主線,在每條主線下編入各院系優(yōu)秀的學生感想日志。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地方政府統(tǒng)籌下的農村教師教育一體化研究”(項目批準號:12YJA880062)、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國家一般課題“地方政府統(tǒng)籌下的教師教育模式改革與機制運行研究”(課題批準號:BHA120043)、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國家重點課題“教育扶貧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本書從心理情感認同和價值理性反思的內在維度,以及時代主題轉換和實踐倫理導向的外在維度,探究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與形成的內在機理,考察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融入學生個體奮斗和生命體驗的理論方向和教育原則,從而構建與生命同在、與奮斗同行、與時代共振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學思路和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