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了中國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三十幾位陜西隱士進行考察,從商朝末期的太伯、仲雍、呂尚等開始,一直到明末清初的李颙。既記載他們的生平事跡,也探討他們的學術思想、性格心理,更關注他們的隱逸行為、隱逸品格對陜西乃至中國古代文化所產生的影響。
桑原騭藏是日本著名的唐宋史研究專家,一生著述豐富,其中《唐宋貿易港研究》《蒲壽庚考》《唐宋元時代中西交通史》三部著作是桑氏宋史研究的代表作,影響很大。其中《蒲壽庚考》分五章,《唐宋貿易港研究》分四個專題,《唐宋元時代中西交通史》分"考證"和"本文"兩大部分,是研究唐宋元時期中西交通的力作。
《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主要記載了先秦時期的禮儀制度的產生、內容以及變遷,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內容繁多,涉及哲學、歷史、道德、祭祀、文藝、習俗等方方面面,還有大量的哲理名言、警句,精辟而意義深刻,對后人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書對《禮記》進行了解譯,對艱深晦澀的文字注音、解釋,方便讀者閱讀理解并應用
大連地區(qū)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豐富,特別是在近代歷史上大連地區(qū)經歷了甲午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的兩次洗劫,先后淪為俄國和日本的殖民地,至今仍留下大量的戰(zhàn)爭遺跡和碑刻。旅順日俄監(jiān)獄舊址博物館館藏碑刻以大連地區(qū)的碑刻為主,館藏碑刻種類繁多,獨具特色,地域文化突出;館藏碑刻樣式豐富,造型美觀,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館藏碑刻碑文中不乏有
青銅卮出現(xiàn)在春秋早期偏早,流行于春秋中晚期,戰(zhàn)國后期逐漸消失。它在春秋中晚期的墓葬組合中占有重要位置。以研究現(xiàn)狀而言,青銅卮的研究多側重某一具體問題的討論,對青銅卮的整體研究只在一些通論性質的著作當中有所論及,尚未有專門論著。而且青銅卮作為青銅器文化的一部分,其形制、紋飾、銘文、器物組合關系的研究成果均可與其他器物相互
坦桑尼亞全稱坦桑尼亞聯(lián)合共和國,由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于1964年4月26日合并建立,初稱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聯(lián)合共和國,1964年10月24日改為現(xiàn)名。改國名前,舉行過全國選國名評選活動,*后內閣選中坦桑尼亞,坦桑尼亞一詞分別由代表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的詞頭Tan與Zan,加上斯瓦希里語名詞自拉丁語借用的意指地名的后綴一i
本書是我社集刊《近代中國東北與日本研究》(第2輯,由東北師范大學日本研究所主辦,主編為陳秀武。本輯作者仍主要來自東北地區(qū)的高校和機構,如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遼寧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偽滿皇宮博物院等。各篇文章主要圍繞偽滿時期,日本政府或機構與個人在政治、經濟、文化、政治領域的活動展開論述。
北京作為六朝古都,有著濃郁而獨特的文化與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徜徉于古都街頭,隨處可見歷代的建筑,在這些建筑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歷史建筑之美又體現(xiàn)在何處?打開《晨鐘暮鼓》,作者會如數家珍般將這些典故向您娓娓道來。
毗訶羅普爾(Vikrampura)古城是2010年由孟加拉國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的,2013年,孟加拉國考古學家首次在納提什瓦(Nateshwar)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2014年12月~2018年1月,中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阿格拉廈·毗訶羅普爾(AgrasharVikrampur)基金會聘請的歐提亞·歐耐斯恩考古研究中心(
"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里西亞--波蘭佛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由中國首都博物館與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共同主辦。該展以17世紀下半葉為時間線索,以"三十年戰(zhàn)爭"的結束為背景,展現(xiàn)了西里西亞地區(qū)巴洛克藝術的繁榮和社會經濟的復蘇。展覽共展出了76件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的西里西亞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作,所有展品都是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