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學說創(chuàng)立者的形象的變換,在歷史上并不罕見,但像馬克思這樣引起廣泛的、持久的、世界性的爭論,聚訟紛紜,分歧如同冰炭,是少見的。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離馬克思自己的時代越遠,對馬克思認識的分歧越大!侗恢獾鸟R克思》以了解和恢復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為目標,廓清了馬克思以后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曲解乃至誤解。
《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匯集了作者陳先達教授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來的文章。主要探討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主義的本質(zhì)、結構和功能,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等等。其中《論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紀念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獲中宣部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有的文章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理論
本書講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繼承前人世界歷史思想的基礎上構建了科學的世界歷史理論。本書首先梳理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思想來源,而后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基本內(nèi)容,接下來用這一理論對全球化過程中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最后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指導來考察當代中國的發(fā)展。
《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系統(tǒng)展現(xiàn)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開放的思想體系。全書論證了他們歷史唯物主義的傳播理論、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詳盡地闡述了他們所談到的幾乎所有涉及人類傳播的各種現(xiàn)象和形態(tài),諸如思維、語言、文字、印刷術、宗教、文藝、宣傳、新聞、報刊等等。還論證了他們關于傳播與法、傳播心理、
本書從邏輯起點整體性、理論內(nèi)容整體性、價值指歸整體性、實踐功能整體性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整體性等方面論述了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的歷史聯(lián)系及內(nèi)在邏輯關聯(lián)性;揭示了實踐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創(chuàng)立中的奠基作用,構建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三大主要組成部分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理解和體系定位,對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ldqu
本書分為三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nèi)容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整體性研究的基本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的教學理念及思路和方法、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性和針對性的思路和途徑等幾個重要問題
北京大學作為國內(nèi)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陣地,一直走在相關領域?qū)W術研究的前沿,《北大馬克思主義研究》正是北京大學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之匯集。本輯分為“四個全面“與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中國道路與中國話語、“一帶一路”與區(qū)域發(fā)展、海外研究四部分,收錄文章22篇,作者均是馬克思主義研究方面的資深專家或業(yè)務骨干。
在馬克思早期思想演變中,青年黑格爾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背景和參照系。從深受其影響、融入其間,到發(fā)生歧見、反叛出來,直至與其進行徹底的思想剝離,馬克思逐漸實現(xiàn)了其哲學思想的變革!恶R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一輯·思想的傳承與決裂:以“猶太人問題”為中心的考察》以大量的原始文獻資料尤其是鮑威爾本人的著述為基礎,詳細追溯了馬克
馬克思一生的思想始終處于不斷探索、深化和拓展之中,而《萊茵報》—《德法年鑒》時期是其思想變化的第一個時期。起初,他攜帶著深受啟蒙思潮、浪漫派學說和自由主義的熏陶而在德國思想論壇嶄露頭角的青春朝氣走來,但遭逢的一系列現(xiàn)實問題與以往的理念相矛盾,以至于在其頭腦中產(chǎn)生了“苦惱的疑問”。為解決這些疑問,他不斷地閱讀、思考和嘗試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是馬克思歷史觀的正式誕生地,它的產(chǎn)生是人類歷史理論研究最偉大的成果之一。本書主要運用文本、本質(zhì)和歷史三種解讀方法.重點從馬克思歷史觀的理論淵源、基本內(nèi)容及其探究的理論價值三個方面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剖析馬克思歷史觀這一社會歷史理論,在學界已獲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馬克思歷史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