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學》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輯的學術刊物。本輯設百年影像、輿圖探究、文化遺產、社會政治、學術動態(tài)5個欄目,對近代以來以北京為核心的歷史影像、輿圖及其相關問題、文化遺產保護、清代以來的社會政治生活和文化教育相關問題、當下北京史學術動態(tài)展開研究。全輯突出了近代以來技術進步前提下,北京社會發(fā)展的多面相,既挖掘和保存
本集刊自2015年改版后為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方面的綜合集刊,服務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作為語言文學方面的綜合性學術集刊,收錄的內容涉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各二級學科的內容,包括語言研究、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和外國文學等)、文獻學等,此外還有書評等內容。主要刊登中國語言、文學等各學科的最新
本書分為文明傳播、文獻天地、漢學人物、馬可波羅研究、藝術史苑、研究綜覽、基地紀事等部分,收錄文章18篇,包括《歐洲文明里的中國特性》《日本漢詩的去中心化趨勢及異質邊界》《馬可波羅所記中國的摩尼教、佛教和基督教》《韓朋溯源(下)》《吳大徵甲午戰(zhàn)爭期間致汪啟信札簡釋》等,字數約40萬字。
《北京史學》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輯的學術刊物。本輯設都城治理、史地考辨、制度名物、民國北平、當代北京共5個欄目,刊載城市治理、地理沿革、制度變遷、社會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的論文12篇。全輯注重史料挖掘與考證相結合,探討史學問題,豐富了北京史學研究的多個領域。
本書打破了以往傳統文化類讀物以“朝代”為線索的通史類寫法,分“專題”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十個側面。按照由形而下至形而上的邏輯順序,全書分為十章,分別介紹服飾、飲食、建筑、婚戀、教育、姓氏名字號、禮儀、漢字、戲曲、思想十個傳統文化的側面。每章內部又按照“述源理流、觀器明道”的理路,為讀者先厘清每一個文化點的源起、嬗變,然
在成人眼里,時間總是過得飛快,而在兒童心中,一年是很長很長的時間。這是一本涵蓋中華傳統美學、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啟蒙書。本書基于兒童視角為畫面設計基本元素,畫面豐富、內容充實,符合兒童的閱讀習慣,既可以讓兒童欣賞書中精美的手繪插圖,也可以用于親子共讀,拓寬兒童的知識面,讓他們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本書從兒童日常生活可以接觸
《西域文史》是由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與新疆師范大學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合出的學術論集,本輯發(fā)表與西域相關的學術論文19篇,內容涉及考古、語言、歷史、文學、民族、學術史等方面。
本書在厘清紅色文化和山西紅色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山西紅色文化的巡禮,分析了其當代價值以及生成機制、形成和發(fā)展,提出了傳承和弘揚的路徑:第一,勇于自我革命,發(fā)揚斗爭精神;第二,全面保護、頂層設計。對紅色遺產進行全面保護,同時規(guī)劃建設山西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qū),形成山西紅色資源的整體效應,同周邊省份形成聯動效應;第三,系
《區(qū)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學等九所高校內有著共同學術旨趣的一群學者聯合創(chuàng)辦的學術刊物。自施堅雅打破王朝國家歷史敘述的范式,提出從區(qū)域的脈絡解釋中國歷史結構的理論起,區(qū)域史研究成為學者們試圖加深理解國家歷史乃至全球歷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問題,是歷史上人們的互動如何形成在某個視角下有意義的“區(qū)域”。本刊即希望給研究者
進入20世紀后,越來越多的海外學者將現代中國研究納入漢學研究中,拓展研究方法和內容,倡導學科交叉。海內外學人采取不同的研究進路,目的都是找尋中國文化及其發(fā)展之真諦,殊途而同歸!皷|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自2013年起,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啟動“新漢學計劃”,助力培養(yǎng)漢學與中國研究青年人才。他們不遠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