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把一般西方科學層面上科學的哲學基礎問題放到科學哲學層面放大,作精細考量,力圖揭示科學產生和發(fā)展的哲學原理,勾勒科學的哲學面貌。運用一般西方哲學的思想資源在科學層面探討問題,以“形而上學一認識論一方法論一生存論”為經,以“發(fā)現(xiàn)脈絡一辯護脈絡”為緯,試圖使所有科學的哲學基礎問題都在這個架構中得到精準定位。同時,一般
科學哲學是關于科學的哲學反思,其特有的理性和批判精神,曾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發(fā)揮了獨特作用。中國科學院大學作為國內最早涉足科學哲學教學與研究的機構,30多年來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書精選了該校在科學認識論、科學方法論、科學合理性和科學進步、科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爭論、邏輯與認知,以及科學哲學新動向等六
本書是對科學文化前沿所做的探索性研究。全書包括四部分內容:對科學的人文理解、科學文化史、科學與價值,以及科學文化與社會。作者力圖通過不同的理論視角來審視科學、揭示科學的文化特性,闡明不同歷史時期科學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關系,探討科學文化對社會的諸多影響,進而以建設性的態(tài)度多角度地闡釋科學文化通其他文化的關聯(lián),促進科學文
19世紀以來,技術進步對社會發(fā)展的深刻影響有目共睹,對技術與工程的批判性思考也顯得越來越重要。本書匯集了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在技術與工程哲學研究方向上的代表性成果,涉及技術哲學、工程哲學、工程倫理,以及工程技術的社會研究等領域,反映了我國學者多維的研究視野和多元的研究取向。本書話題廣泛,討論深入。
本書選編了李伯聰先生在工程哲學、工程社會學、工程倫理、工程創(chuàng)新、工程演化論等方面的部分文章,書中闡釋了開展工程研究的學理根據,論證了工程研究的對象構架,為我們進一步開展工程哲學和跨學科工程研究提供了討論基點。
本書內容包括概述,自然辯證法的對象、內容和性質,自然辯證法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學習和研究自然辯證法的意義。第一部分為自然觀,主要探討自然界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方式,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第二部分為科學觀,討論科學發(fā)展的歷史過程,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科學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以及科學認識論與科學方法論。第三部分為技術觀,研究技術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