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英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安杰拉·卡特的小說為研究對象,借用多個理論視角,對卡特的小說進行整體性的審視。書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女性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敘事學、精神分析學、人類學、生態(tài)批評、消費主義批判以及媒體與文化批判等多個理論流派為理論工具,既從宏觀上梳理卡特小說中蘊含的思想,又從微觀上分析卡特小說的具體文本
本書以斯特恩的代表作《項狄傳》為對象,研究了作者超越時代并對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都產生過深遠影響的狂歡化敘事藝術的魅力?駳g化敘事藝術的本質在于顛覆。《項狄傳》顛覆了情節(jié),質疑了語言的穩(wěn)定性,但顛覆并不意味著消極的破壞與災難性的混亂,它自有一套隱秘的內在規(guī)則,引導并制約著小說敘事的走向。研究發(fā)現,在同質性格的引力下,空
本書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方法,選擇《小熊維尼》《彼得•潘》《馴龍高手》等9部具有代表性的英國經典童話作為研究對象,致力于揭示童話在兒童倫理道德觀念的生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全書結構合理,思路清晰,既能讓讀者對于童話的倫理教誨功能形成整體認識,又能幫助讀者從微觀的角度理解具體的童話作品。
俄國19世紀唯美主義文學包括文學理論與詩歌創(chuàng)作兩個方面,在19世紀后期的俄國文壇曾占有令人矚目的地位,也取得了相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20世紀又對俄國詩歌尤其是現代派詩歌、"靜派"詩歌和形式主義理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無論在我國、西方還是俄羅斯,這一課題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19世紀俄國唯美主義文學研究―
《英美小說與詩歌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歷程透視》分為上下篇,上篇為英國小說與詩歌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歷程透視,主要對英國的小說與詩歌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情況進行了梳理,下篇為美國小說與詩歌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歷程透析,主要對美國小說與詩歌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情況進行了梳理,上下兩篇皆以時間為線索,對不同時期、不同派別的小說與詩歌的創(chuàng)作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具體作家的代
中西文學的對比作為一種重要文學體裁的小說,雖然在中西方發(fā)源的時間層次上略有差異,但它們發(fā)展的軌跡卻存在著一些相似性。西方小說真正被人們看作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是在中世紀以后。文藝復興前后,隨著城市市民階層的出現,小說創(chuàng)作者們開始將筆觸投向生活在城市中的商人、市民等普通群體,故此出現了生活氣息濃厚的市民小說。中國小說出現的
反虛無主義文學是指與別車杜革命民主主義文學相對立的一種文學派別,強調在19世紀中后期文學中的功利主義、理性主義橫掃一切之際,俄國文學仍有人立足文學本位,以獨立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對抗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獨裁。 《十九世紀下半期俄國反虛無主義文學研究》主要以19世紀俄國文學中的反虛無主義為研究對象,挖掘了一批因意識形態(tài)而遭埋沒的思想
梅列日科夫斯基是20世紀初俄國象征主義文學流派的理論奠基人之一,他獨特的非現實主義小說詩學基礎,不僅影響著其同時代的別雷、索洛古勃、勃留索夫等象征派小說家,也影響著其后的小說藝術方向。對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象征主義詩學進行研究,不僅本身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可能闡明整個俄國象征派藝術形成的原因和規(guī)律,以及那些在很大程度上確定
書名雖為《20世紀德國文學思想論稿》,但并非應有盡有,大部分章節(jié)涉及20世紀德國美學思想。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德國“文學社會學”思想,主要介紹了盧卡契、豪澤爾、阿多諾、本雅明的美學和藝術思想;第二部分探討“接受理論”,即聯邦德國的“接受美學”和民主德國的“接受理論”;第三部分研究德國著名作家的美學思想,如托馬
蒲寧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俄羅斯文學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其作品大部分已被譯介給中國讀者,但在各類學術期刊和外國文學教科書中對他的介紹及其作品的解讀卻并不全面系統(tǒng)。本書能夠為國內的俄羅斯文學研究、特別是蒲寧研究起到促進作用,為蒲寧的中國讀者提供更深入了解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