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全面整理、公布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櫟陽考古隊1980~1981年開展秦漢櫟陽城考古所得的所有發(fā)掘資料。通過集中整理,在《考古學報》1985年第3期已發(fā)表資料基礎上,對1980~1981年秦漢櫟陽城考古所得櫟陽城遺址、東南墓區(qū)、太上皇陵的全部考古資料,在新的資料整理要求下開展全面梳理,在科學編排后,提供給考古學
本書為釣魚城遺址第一部田野考古報告集,全面介紹了2004~2019年釣魚城遺址田野考古發(fā)現(xiàn)、收獲和認識,收錄遺址概述1篇、調查報告2篇、發(fā)掘簡報5篇、研究論文4篇和考古大事記1篇等共計13篇文章。本書作為釣魚城遺址田野考古的階段性成果和總結,相信對于釣魚城歷史文化、宋元(蒙)戰(zhàn)爭史、古代城址考古、古代建筑考古、科學技術
本書以生態(tài)文明、美麗鄉(xiāng)村與鄉(xiāng)村振興等國家戰(zhàn)略為指引,吸取地理學、經(jīng)濟學、生態(tài)學等理論與方法,通過構建“背景—基礎—過程—特征—規(guī)律—機制—模式”研究框架,對西南地區(qū)村落發(fā)展演變進行系統(tǒng)綜合研究。以西南地區(qū)鄉(xiāng)村地域分異認識為基礎,科學劃分鄉(xiāng)村地域類型;進而系統(tǒng)探討西南地區(qū)村落演變過程及特征、驅動因素及機制、典型地域村落人
本書是作者從考古學的角度對明代藩王陵墓展開的研究專著。明朝實行皇子分封建藩制,除儲君外的皇帝諸子年長后依制封親王并辟藩府于外省,而后世代駐錫。由于子孫繁衍,支派眾多,因而在各地遺留下大量的明代宗室成員墓葬,其中親王陵墓的規(guī)模**,相應的歷史、文物價值也**。明代宗藩墓葬是比較特殊的一類墓葬,在明代考古工作中屬于常見的對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是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編的綜合性學術文集,是中外學者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側重介紹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tǒng)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tài),收録相關專業(yè)的新近研究成果,涵蓋中國文學、文獻、歷史、考古、藝術、中西交流等多個領域。編輯委員會主任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榮新江教授,委員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多家高
本書以近代中國歷史演進為基本的時間線索,從整體上追溯近代華人英文著述的發(fā)展脈絡。作者在整理近代中國不同歷史時期華人英文著述書目的前提下,探究不同歷史時期內集中出現(xiàn)的不同寫作主題,以期呈現(xiàn)清末以來華人用英文進行寫作及翻譯這一特殊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之大略面貌,并且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作家本人的身份及寫作的具體語境,對不
本書約10萬字,收錄了著名經(jīng)濟學家胡迺武先生的學生吳曉球、楊瑞龍、張可云、劉睿、韋偉、董藩、桂華等人對胡迺武先生的紀念文章約20篇,以及媒體有關胡迺武先生的部分報道。如吳曉球《在恩師胡迺武教授追思會上的發(fā)言》、楊瑞龍《跟著導師胡迺武教授做學問》、桂華《沐浴杏雨感師恩——憶胡迺武先生二三事》等。
《十字軍》是丹·瓊斯的力作,本書就中世紀歐洲具宗教意義的歷史事件十字軍運動展開敘述。全書分為三個部分,部分涵蓋了從11世紀60年代起影響十字軍運動發(fā)展的諸多思想、活動和戰(zhàn)爭,以及受拜占庭帝國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求助而興起的次十字軍東征;第二部分從12世紀初講起,在追溯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十字軍國家壯大的同時,也
淝水之戰(zhàn)后,統(tǒng)一的北方再次陷入到分裂之中。羌人姚萇于384年建立后秦政權,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后其子姚興、孫姚泓相繼繼位。417年,東晉權臣劉裕北伐后秦,姚泓多次戰(zhàn)敗后被迫投降,后秦國遂滅亡。本書以后秦國的興亡過程為基本線索,對后秦國的王室來源、統(tǒng)治集團變遷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考證和闡述。同時,對于后秦國的政治制
本書是對漢代壁畫現(xiàn)有研究的全面梳理與系統(tǒng)總結,主要包括地上壁畫文獻的梳理、地下壁畫的類型學研究以及壁畫題材的類別、壁畫的制作與工藝、壁畫的功能等內容,并著重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漢代壁畫深入、系統(tǒng)的藝術考古學研究:從學理上界定漢代壁畫概念,科學地劃分漢代壁畫的類型,有效地解讀漢代壁畫的題材與類別,以及梳理漢代壁畫的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的一本紀念五四運動百年的論文集,是2019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成果,內容涵蓋五四運動的史實、五四新文化時期的思想文化、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型、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和科學、教育、傳媒、工商業(yè)的關系,以及對五四時期的具體歷史人物如蔡元培、惲代英、傅增湘、孫中山及其思想實踐的
本書通過對幸存者及其家人進行訪談,以及查閱諸多回憶錄、信件、手稿以及檔案的基礎上,再現(xiàn)了二戰(zhàn)時期那些勇敢的法國女性為反抗德國占領而開展的英勇無畏的反抗,以及為從奧斯維辛集中營里生還而進行的可歌可泣的求生努力。全書分為兩部分,共十五章,第一部分敘述了法國女性在抵抗運動中積極行動、不幸被捕以及被關押至法國監(jiān)獄的經(jīng)歷;第二部
600年的時間里歐洲人到達了世界各地,占領了世界,剝削了世界。同時他們也為我們當今世界的形成提供了眾多刺激因素和收受因素。由于歐洲的擴張不是單向的,而是世紀之久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沃爾夫岡·萊因哈德的巨著中,他發(fā)掘了全球化之前的獨特之處。這位著名的歷史學家描述從古代歐洲的擴張開始直至中世紀和20世紀的殖民過程,這是世界
這是一套送給孩子的博物文化課,以各博物館和考古發(fā)掘為背景資料,選取了幾個主題,涉及近千件文物,圖文結合,故事般的文字生動形象,圖片和漫畫插圖精美,引領讀者走進燦爛輝煌的中華五千年文明。早在數(shù)千年前,古人們就在平原上修整路面;在山間或者江河上架起橋梁;在崇山峻嶺之間鑿山修道,用聰明才智和辛勤的汗水編織出四通八達的交通網(wǎng)絡
這是一套送給孩子的博物文化課,以各博物館和考古發(fā)掘為背景資料,選取了幾個主題,涉及近千件文物,圖文結合,故事般的文字生動形象,圖片和漫畫插圖精美,引領讀者走進燦爛輝煌的中華五千年文明。本書通過回顧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一方面是列強一次一次地侵略中國,另一方面是中國各階層掀起了
這是一套送給孩子的博物文化課,以各博物館和考古發(fā)掘為背景資料,選取了幾個主題,涉及近千件文物,圖文結合,故事般的文字生動形象,圖片和漫畫插圖精美,引領讀者走進燦爛輝煌的中華五千年文明。本書選取了對人類歷史的進程有重大影響的19件文物,文物本身多層次、多維度的分析闡釋,提供由“文物”了解中國歷史的一種路徑。一件器物、一幅
《紅色文化蘊青州》是部記錄地方紅色文化的文獻整理圖書。書中選編、收錄了革命戰(zhàn)爭年代發(fā)生在山東青州的感人故事,特別是收集整理的青州烈士事跡解說詞部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是廣大黨員干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參考資料。書中展現(xiàn)出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以及敢于擔當?shù)呢熑我庾R、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精神
19世紀20世紀之交,是中國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封建專制主義分崩離析的世紀之交,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追求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的世紀之交。新舊糾結交替,中西沖突融合組成了上一個世紀之交多彩斑斕的歷史畫卷。本書以“社會”為焦點,對這一時期晚清社會的社會風習、社會心理、社會思潮、社會生活、社會災荒做出了多面的、相當透徹
本書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解答青年人在學習和工作中會遇到的禮儀問題,包括儀容儀表禮儀、求職與面試禮儀、語言溝通禮儀、職場辦公禮儀等本書集趣味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身,對于剛剛從學校走入社會的青年人,有很好的指導與借鑒作用。
本書在利用中國歷史研究院及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在史學研究、文獻資料、學科評價、學術期刊等方面優(yōu)勢的前提下,反映2020年度中國歷史學研究狀況和發(fā)展趨勢。本書既是對2020年度中國歷史學研究進行的全面分析,也是運用大數(shù)據(jù)對年度中國歷史學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同時,通過專家推薦和業(yè)內外評選,了解專業(yè)內外對史學研究熱點、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