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珍稀史學文獻匯刊》是“蜀藏”系列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書主要收錄歷代巴蜀籍學者以及巴蜀以外的學者所編有關巴蜀歷史方面的著述或有關巴蜀史料匯集的成果。全書分爲總論和專集兩大部分,專集部分又分爲“三國五代蜀史專集”“明末清初四川農(nóng)民起義專集”“辛亥四川保路運動史專集”“成都歷史專集”等,每類之下又按照作者時代先后順序
此為《中國海疆舊方志(增編)》第五輯,按中國海岸線由北至南的順序收集整理江蘇沿海地區(qū)后,把上海地區(qū)單例為一輯出版。共收集當?shù)氐胤街臼欧N,成書六十冊。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圖書館通過對館藏文獻進行精心梳理,以邊疆民族地區(qū)對外關系為主題,對相關文獻進行整合,共收入民國時期邊疆文獻30種,以資學術研究。
本書是2014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日本館藏涉毛澤東檔案的翻譯、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4YBA145)的最終成果,同時也是《日本館藏涉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檔案及編譯(1921-1945)》(第一輯)的姊妹篇。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九州出版社與廈門大學出版社又聯(lián)合出版了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qū)域研究中心策劃編輯、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陳支平教授主編的《臺灣文獻匯刊》,由于時間與篇幅等因素的局限,尚有許多知見的有關珍稀史料未能一并編入。本《續(xù)編》編纂之體例,一如《臺灣文獻匯刊》。全書分為:“詩文別集”、“平臺、撫臺文獻史料”、“臺灣輿志風俗”
本書稿選編了20世紀上半葉*有影響力且至今較少刊印的藝術類畫報,內容涵蓋了攝影、美術、戲劇等類別。這些畫報生動、鮮活地記錄了從晚清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段時期內,上海乃至全中國的藝術人文生態(tài),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文化的演進脈絡和社會風尚變遷的路徑。
《左傳》因其史料的確鑿和豐富,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學界對其研究從未間斷,歷代注疏頗多。明凌稚隆撰《春秋左傳注評測義》為70卷,萬歷十六年吳興凌氏刻本,是明代眾多《左傳》點評著述之一。測義,為推測大意之意,是作者薈萃前人注釋點評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再下己意。
古籍影印。此書以《史記》三家注為基礎,通過眉批、篇后評語等方式,對上起漢代下至明代有關司馬遷與《史記》的評論資料廣泛地搜羅匯總外,還對《史記》原文的校勘、詞意的解釋、資料的來源,以及對《史記》文章寫作方面的評論都廣為收集。從而很有助于讀者觸類旁通,開心益智,對研究工作與撰寫文章很有裨益。是一部匯集萬歷四年以前《史記》研
2017年10月13日,適逢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建院110周年華誕,《上海市級專志·瑞金醫(yī)院志》首發(fā)式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y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為院志首發(fā)式揭幕,并向瑞金醫(yī)院青年代表贈書。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洪民榮,副主任王依群、生鍵紅,市志工作處處長黃曉明,
本書共50冊,收入了關于滿洲農(nóng)村實態(tài)與農(nóng)家經(jīng)濟調查86種。調查的地區(qū)包括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及河北北部地區(qū)。時間上起1935年,下至1944年。參與調查的機構有偽滿洲國政府部門、“滿洲國”大同學院和滿鐵調查機構等。其中康德元年至康德七年關于農(nóng)村概況和農(nóng)村事態(tài)的調查就有40余件,還有農(nóng)家經(jīng)濟調查30余件。這些史料是研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