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坤輿志要》全6冊,共140卷,全面、系統(tǒng)地收錄了上古到明末清初的中國歷代地理相關文獻資料。本書分20部,分別為土部、泥部、石部、砂部、汞部、礬部、黃部、灰塵部、水部、冰部、泉部、溫泉部、井部、輿圖部、建都部、留都部、關隘部、市肆部、陵瘦部、冢墓部。各部資料分列“總論”“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等
本書從自然環(huán)境、村名由來、村落沿革、農耕文化、支柱產業(yè)、商貿經濟、教育事業(yè)、文化活動、醫(yī)療衛(wèi)生、民俗風情、古跡遺存、傳說故事、鄉(xiāng)賢名士等諸多方面,首次對門樓街道及各村的文化資源系統(tǒng)梳理、全面展示、圖文并茂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不僅具有存史、資政、傳承、育人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而且在文明鄉(xiāng)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形成以及社會公德
本書是收錄廣東香山地區(qū)1949年以前出版、刊行或形成的各種文獻和著述,包括各類刊本、寫本、稿本的大型文獻集成著作。以影印的方式出版,內容包括各種個人著述、學術著作、地方史志、家譜族譜、日記檔案等,基本囊括了歷史以來廣東香山地區(qū)的重要歷史文獻。
本書共10卷,分別為《玉潤》《文脈》《水秀》《菜香》《泉湯》《山雄》《武魂》《洞天》《人杰》《魚鮮》,詳細介紹了武山的地域特色,挖掘整理相關史料、散文詩歌、詩詞曲賦、傳說典故、學術研究、攝影作品等集結成冊,全方位呈現(xiàn)了武山縣文化的方方面面。
本書收錄范圍主要為1949年以前安順籍作者之著作及外籍作者與安順相關之著作。包括刊本及未刊書稿或抄本。同一著作不同版本,則首選善本全本,或視情況保留數種版本。是書體量龐大,意義重大,既利于國家古籍和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傳承,又有利于地方發(fā)展和鄉(xiāng)村振興。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地方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地方志,古稱地志、地記、圖經、方志等,是指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本行政區(qū)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資料性文獻。賡續(xù)不斷地編修地方志,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巴蜀方志編纂的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時,就已經編纂有《巴郡圖經》,而《華陽國志
懸泉簡中最早的紀年為漢武帝元鼎六年,最晚的紀年為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前后跨越218年。其內容大致涉及這218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歷史史實,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社會以及邊地風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郵驛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資料見長,是兩漢絲綢之路的即時檔案和原始記錄。這批重要的出土簡牘,是西北漢簡資料庫的重要組成部
本圖集收集了歷史上與成都相關的古舊地圖,并按行政沿革、交通、水利、人文、民俗和城市地圖幾大類別進行重新整理,使之更系統(tǒng)化。圖集在以往成都古舊地圖圖書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搜集了最新資料,采用了更先進的電腦處理技術,更方便讀者了解成都的發(fā)展與變化。圖集的每個類別均按照中國歷史脈絡進行編排,可以通過時間線來認識成都的變化與發(fā)展
本書是當代收藏家、古代陶瓷研究者腰駿馳的一部自述性陶瓷鑒賞作品。全書上中下三卷共二十七個章節(jié),分別從“收藏”“傳承”“鑒賞”三個角度切入,通過簡明扼要的文字和大量實物照片對中國古代古陶瓷體系和演變過程做了理論知識的講解,并結合具體文物,深入解讀古代陶瓷工藝流程、胎釉呈現(xiàn)以及各時期審美觀念的轉變,并穿插作者本人收藏生涯中
《知止齋日記》所記的是作者親身經歷,見于邸報、上諭、廷寄或奏闡,從與人交談或往來書信中獲得的信息。翁心存是清代道光、咸豐兩朝名臣,日記除記述事實外,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主張。通過日記的只言片語,雖非系統(tǒng)論述,卻是片段式真實史料,為清史研究之-手資料,當可征信,研清史者或可細細考究。翁心存是清代道光、咸豐兩朝名臣,道咸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