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圖書館所編大型叢書目錄,共收錄中國古籍叢書2797部,含子目7萬多條。是書分為三冊,第一冊為《總目分類目錄》,第二冊為《子目分類目錄》,第三冊為《子目分類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反映了全國四十多家圖書館的收藏情況。該書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和古籍的重要工具書。
國學經典,精心設計、精致美觀,燙金工藝皮面精裝;裝幀精致結實耐用,鎖線精裝隨意翻閱不掉頁;原著正版精讀原典,配備原文+簡明的注釋和白話新解;精美插圖,生僻字、多音字、多義字一網打盡,為閱讀增添興趣。
武英殿修書處是清朝的中央刻書機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十一月設立,后隨清王朝覆亡而消失,延續(xù)了二百三十二年。武英殿修書處隸屬內務府,專門為皇室服務,人員眾多,除了技術高超的刻工,不乏諸多翰林和位高權重的大臣。這保證了武英殿所刻書在內容與裝幀上都堪稱精品。乾隆四年刊刻的《十三經注疏》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清乾隆皇帝有感于
本書將溫州圖書館、瑞安玉海樓、溫州博物館、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浙江大學圖書館所藏孫詒讓稿本匯編出版,共計35種,涵蓋了孫詒讓在經學、文字學、諸子學、目錄學等領域的重要著作,并為每種著作撰寫相應的簡明提要,以便于學界研究利用。
齊耀琳(1862-1949)、齊耀珊(1865-1954),原籍山東省萊州府昌邑縣,寄籍奉天府吉林伊通州,清末民初皆在官場任要職。1945年,齊氏兄弟的藏書約400余種由哈佛燕京圖書館購得,本叢刊從中精選213種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文獻影印出版。這批藏書的特色和價值主要體現在:1.所收文獻皆為稿抄本;2.檔案、戲曲文獻和
近代中國由于社會局勢之丕變,學術發(fā)展亦因之新變。此一時期,新學之興起自不待言,即使淵源深長之傳統(tǒng)學術,固然仍以強大的生命力、循自身固有之邏輯持續(xù)發(fā)展,但受其時社會變革之影響,無論是研究方法、研究理路,抑或是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均不可避免地出現新的變化、新的拓展。當此大變動之世,多元風氣的激蕩,催生了大量卓有建樹的學術名
本書以圖錄形式,將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1600余種宋元善本匯編成冊,予以全面而系統(tǒng)的展示。全書主體按照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分類法予以編排。每一種宋元善本由編者撰寫著錄文字,包括題名、著者、卷次、刊刻時間、冊次、款式、鈐印、尺寸等信息。本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也是收藏愛好者和專業(yè)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書。
古籍影印。書稿共二十六卷,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雜志等部分。書稿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書稿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
本書是繼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后,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的主持下,由經學、史學、文學、文字學、目錄學、方志學、敦煌學等學術領域的專家撰寫的一系列關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未收或《四庫全書》成書之后著作的解題目錄書稿的總稱。
本書調研收集、整理全國181家公共圖書館和專業(yè)圖書館中國近代中文中醫(yī)藥圖書(1911-1949)及醫(yī)藥期刊(1900-1949)文獻資源目錄信息。對收錄圖書的書名、著者、版印方式、出版信息、收藏圖書館、內容簡介等進行了著錄。期刊著錄了期刊名、刊期、責任者、出版地、出版發(fā)行機構、收藏圖書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