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著錄清代宮廷所藏古代青銅器的大型譜錄,清梁詩正等奉敕纂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纂,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書。南書房又稱西清,此書編定于清宮南書房,故名。原書共40卷,附錄《錢錄》16卷,收商周至唐代銅器1529件(包括銅鏡),而以商周彝器為多。本書仿效宋《考古圖》《宣和博古圖》體例薈輯成編。
遼代祖陵陵園位于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遼上京故址),是遼代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陵寢之地,現(xiàn)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2010年考古工作者對遼祖陵陵園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基本厘清了《遼史》所載祖陵諸遺存的大體方位,極大豐富了祖陵陵園的實物資料。使人們認識到遼祖陵陵園布局既承繼了漢唐陵寢制度的部分精髓,也具有自己
本書是一部展現(xiàn)承德縣文物行業(yè)各方面發(fā)展成果的專業(yè)志書,涵蓋全縣范圍內(nèi)的代表性文物資源、文物管理和文物工作等方面的內(nèi)容。
本書按照概況、歷史沿革、長城本體、結(jié)語等幾部分,把西長城此次調(diào)查的成果完整翔實地公布出來。本體部分,按照地理位置從北到南的順序,將墻體、敵臺、馬面、關(guān)堡和附屬設施等逐項敘述,配以每段墻體線圖,精選代表性的單體和墻體,配以照片和線圖平立剖面圖,為該段長城研究和保護留下珍貴第一手資料。
本書是一部收錄甲骨文代表性字形并加以考釋的工具書。收錄字形按斷代標準分列在各時期之下,有助于了解各個時期字形演變的特征;考釋文字分解字和釋義兩部分,博采眾長而又有所創(chuàng)新。該字典對漢語言文字研究、古籍閱讀與整理、古代社會歷史的探明發(fā)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出版后,先后榮獲第九屆中國圖書獎二等獎、首屆國家辭書獎二等獎。
本書接續(xù)《洛陽流散唐代墓志匯編》及《續(xù)集》,收錄2000年來在洛陽及其周邊地區(qū)出土的唐代墓志拓片資料300余方。目前這些墓志都流散在民間,或被洛陽本地收藏家及民營博物館收藏,或被外地收藏家及公私博物館收藏。在編錄過程中,每方墓志編者都加以釋文和標點,著錄其尺寸、書體、行款等相關(guān)信息,并配以拓片圖版。書后附有人名索引,便
《方介堪藏吉金拓片集》:本書為著名篆刻家、書畫家、收藏家方介堪先生及其子方廣強先生收藏金石拓片的系統(tǒng)整理,由方廣強主編,國內(nèi)知名古文字學者、上海博物館葛亮先生編注。方介堪先生所藏吉金拓片具有類型多樣,數(shù)量龐大,名家手拓,流傳有序等特點,是國內(nèi)最重要的私人藏吉金拓片之一。《方介堪藏吉金拓片集》分為上下兩卷,收入方氏藏吉金
虢國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區(qū)北部一道略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土嶺——上村嶺上,發(fā)現(xiàn)與上世紀50年代,至今已經(jīng)過多次鉆探和數(shù)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是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周代大型邦國公墓地。墓地出土資料眾多并極具研究價值。1999年,《三門
本書以敦煌的歷史背景和故事為主線,通過藝術(shù)家們的臨摹作品,梳理壁畫背后的故事,以壁畫作品為主,文字為輔的形式將畫冊與科普相結(jié)合,展現(xiàn)一個全貌的敦煌。這樣的方式既有助于加強當代人對敦煌的理解,也可以賦予敦煌壁畫全新的生命力。
本書共收錄唐代墓志3607方,按志主落葬日期先后為序排列,并以年號為屆,各自編號,以便查驗。本書錄文均采用通行繁體字并加以新式標點,文末注明石藏何地、拓本藏何處。拓本中以周氏自藏為多,無拓本可尋則注明志文錄自何書,個別可備考證的偽作也收入而加注“偽”字。本書輯錄范圍廣泛,涉及唐代的各個時期,是治唐史者必備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