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250卷,以年月日為序,記錄宋代徽宗、欽宗、高宗三朝有關(guān)宋金和戰(zhàn)的多方面史料。此書僅有抄本流傳,清季振宜舊藏明抄本230卷歷來受到較高的評價,是《中華再造善本》影印的底本,但是仍缺20卷。經(jīng)學(xué)者考索,缺失的20卷藏于上海圖書館,即卷111至120,卷136至145,與前書版式、騎縫章等相符,可合為全璧。本書影印的底
《(乾隆)重修紹興府志》八十卷首一卷,(清)李亨特修,(清)平恕、徐嵩等纂。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半葉十行行二十三字,小字雙行同,口,單魚尾,四周雙邊,有圖。李亨特,乾隆五十七年任紹興府知府,總裁修志事。所撰序稱:“昔陸游作嘉泰志,以會稽名;蜃I之,故題曰《紹興府志》,遵今憲也。日重修,明有所本也。”序后鈐有
《紹興府志》五十八卷,(清)張三異修,(清)王嗣皋纂。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有圖。卷前有康熙十一年(子)王嗣皋、姜希轍、胡升猷、茹鉉的序,在其序后分別鈐有“王嗣皋印”“戊子解元乙丑進士”“姜希轍印”“定庵”“胡升猷印”等印記。
《紹興府志》五十八卷,(清)王之賓修,(清)董欽德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有圖。卷前有康熙二十二年許弘勛、何源浚、王之賓序。卷一為疆域志,卷二城池志,卷三署廨志,卷四至卷八山川志,卷九至卷十古跡志,卷十一物產(chǎn)志,卷十二風(fēng)俗志,卷十三災(zāi)祥志,卷十四至十五田
本書系《國聞周報》專欄,從1929年7月至1937年7月連載八年,敘述近世重要人物、典制、舊聞、科舉等,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參考史料。
本書以南京圖書館藏明正統(tǒng)《道藏》本洞神部玉訣類為底本,共二十卷,拾遺一卷,宋王雱傳。
《民國新疆文獻匯輯》(1—5冊)共收錄民國有關(guān)新疆的重要文獻37種,幾乎涵蓋了整個民國時期新疆各方面的重要內(nèi)容。包括方志、游記、日記、科學(xué)考察、新聞報道、研究著述等。這些歷史文獻從各方面反映了當(dāng)時新疆的社會歷史面貌。如伊犁辛亥革命領(lǐng)導(dǎo)人之一楊纘緒《新疆芻議》、民國初年奉命考察新疆,被譽為民國西部拓荒第一人的林競《新疆紀
本內(nèi)容以抗戰(zhàn)的時間順序為“經(jīng)”,以八路軍總部與各抗日部隊的相互聯(lián)系為“緯”,以主要抗日歷史事件為“點”,以我黨領(lǐng)導(dǎo)的各大抗日根據(jù)地為“面”,全方位地展現(xiàn)八路軍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晉察冀軍區(qū)、陜甘寧邊區(qū)等戰(zhàn)斗、生產(chǎn)、學(xué)習(xí)生活。
《漢書》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馬續(xù)補寫而成!稘h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本書為“寧波歷史文獻叢書”第十一輯。收錄國圖版31卷本徐時棟《宋元四明六志》之《大德昌國州圖志》(地方志7卷,馮福京修,郭薦纂。原本卷首有三圖,故名圖志,今圖缺而志存。分敘州、敘賦、敘山、敘水、敘物產(chǎn)、敘官、敘人、敘祠等8門。對了解當(dāng)?shù)刭x稅、學(xué)校、寺觀及其占地狀況等均有史料價值)、《延祐四明志》(地方志20卷,今殘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