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地理、歷史、政治·法制·軍事、經(jīng)濟、城市建設、科學技術、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文化、體育、社會和當代人物12個分編,共10篇概述性文章、3891個條目,配有圖照1367幅,精裝全彩印刷。
《近代中國邊疆外文文獻資料叢刊》最終的目標是“全”,有聞必錄;分階段推進的目標是“精”,根據(jù)專題加以搜集刊布。據(jù)初步了解,外文中國邊疆文獻分布于全世界各大研究機構(gòu)及公共圖書館,數(shù)量可觀。完整地搜集、呈現(xiàn)有一定難度。委托專家搜集整理和大規(guī)模出版需要分期推進是可行的工作方案。第一批可供出版的資料約50本左右。包括了中國邊疆
本書收錄了從漢代到民國間碑志1060余種,包括漢代21種、曹魏4種、晉代11種、北魏51種、東魏17種、西魏6種、北齊29種、北周13種、隋代39種、唐代773種、五代13種、宋代61種、金代2種、元代2種、明代3種、清代3種、民國6種。
本書是一部圖集,收錄了若干陳簠齋彝器的全形拓片圖。
藏書紀事詩(共8冊)(精)/芷蘭齋藏稿鈔校本叢刊
《重修四川通志稿》,由清末民初川省頗具聲望的學者宋育仁擔任總纂,初稿成于1931年,宋氏于是年病逝。是稿雖已具雛形,但因其病逝而未定稿,僅以稿本傳之于世。1969年,由四川省圖書館收藏此書稿,其內(nèi)容包括建置、輿地、官政、食貨、禮俗、學校、藝文、人物、民職諸門,計170卷。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編纂所采集的資料除采自舊志外,
重慶是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為堅持長期抗戰(zhàn),國民政府各中央機構(gòu)、各學術團體、大學、大后方各地方政府等,對政治、社會、經(jīng)濟、文化、物產(chǎn)資源等各方面作了大量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所形成的文獻作為政府機構(gòu)決策參考。這部分珍貴的史料,其具體內(nèi)容涉及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多個類別,如農(nóng)林畜牧、地質(zhì)礦產(chǎn)、人口、土地、工業(yè)
《曾侯乙編鐘(全套共4冊四色豪華精裝帶函盒)》以曾侯乙編鐘的科學報告、背景資料、研究成果為基礎,對曾侯乙編鐘出土三十余年來我國在考古、音樂、美術、文字、聲學、金屬鑄造等多個專業(yè)學科有關編鐘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總結(jié),對曾侯乙編鐘在中國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做出了適當?shù)脑忈尯驮u價!对钜揖庣姡ㄈ
敦煌藏經(jīng)洞的古藏文文獻,大約是被英國斯坦因(1905年)和法國伯希和(1908年)分別掠取了一半,其中很多重要文獻分藏于兩地!斗ú囟鼗筒匚奈墨I》自2006年開始出版,由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法國國家圖書館合作,包括全部法藏敦煌藏文文獻的圖版。《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藏文文獻17》為法藏敦煌藏文文獻第17冊。
本輯共75冊,主要是明嘉靖朝后期至隆慶朝的明人文集,所收以文集為主,兼收部分詩文集,這些文集包括政見、見解、政績等,如張居正的《太岳集》,還有奏議、信札、傳記和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