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蓬溪寶梵寺壁畫至今已有500余年歷史,壁畫共87幅,面積近200平方米。其以佛教故事為題材,所繪法像103人,各具情態(tài)。2014年10月,寶梵寺壁畫的數(shù)字化測繪在全國先啟動。近20位工作人員耗時半年多,勘查出了壁畫裂縫、脫落、劃傷、起殼等病害。數(shù)字化勘察技術(shù)大的價值在于可以精確測繪、記錄、建立數(shù)字化檔案,還可以對病
陵墓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其承載了豐富的歷史社會文化內(nèi)涵。洛陽邙山的歷代陵墓群一直受到了學術(shù)領(lǐng)域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guān)注,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洛陽古都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為墓葬文化的衍生品“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已經(jīng)成為中國婦孺皆知的口頭禪,洛陽邙山成為理想化歸葬天國的代名詞。經(jīng)勘測,亡B山陵墓群是中國面積大的陵
《金佛光明劉雍收藏古代金銅造像集錦》為浙江省博物館“浙江民間收藏精品走進博物館長系列特展”圖錄之一,展覽劉雍先生從其藏品中精挑細選了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金銅佛造像200余尊,希望借此傳播造像藝術(shù),讓觀眾在欣賞金銅佛像藝術(shù)風華的同時,能感悟其更深的含義,對于研究中高古時期金銅像造像具有一定的學術(shù)參考價值。
本書為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涪州志》十二卷影印本,對涪陵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做了詳盡介紹。
《涪陵縣續(xù)修涪州志》,二十七卷,由民國時期四川省主席劉湘主修,王鑒清監(jiān)修、施紀云總纂。該書為民國十七年(1928)重慶都郵街公司鉛印本!陡⒘昕h續(xù)修涪州志》除刊載舊志原載外,還對不少門類有所增補,較舊志更加詳盡。
本書為清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刻本《重修涪州志》十六卷首一卷附《典禮備要》八卷影印本,對涪陵燦爛悠久的文明做了輯錄。清呂紹衣主修,王應元、傅炳墀總纂,同治九年(1870)刻本。此志為同治年間重修,全書約26萬字,在之前涪州志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同治年間涪陵的大事及人文等,如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國石達開部渡烏江、圍困涪州
本書為清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刻本《涪州志》十二卷影印本,對涪陵燦爛悠久的文明做了輯錄。 該志依《乾隆涪州志》增補并續(xù)纂嘉慶、道光數(shù)十年間事而成,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涪州州署刻。志中就有對涪陵榨菜的文字記載。本書據(jù)原貌影印制成線裝二函十冊,是仿真方志影印收藏的。
《涪乘啟新》又名《涪州小學鄉(xiāng)土地理》,三卷。鄒憲章主修,賀守典、熊鴻謨等編纂,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刻本!陡⒊藛⑿隆肥窃诋敃r學堂改章、科舉已廢的背景下為初等小學堂編寫的一本鄉(xiāng)土志蒙學教材!陡⒊藛⑿隆贩值乩、政治、風俗3門98課。雖然每門都較為簡潔,但總體來說,就是一本簡潔、適合大眾閱讀的地方志書。本次按照原貌影
《新元史》后出轉(zhuǎn)精,其采擇文獻有超越前人之處,綜蒙漢文《秘史》、《蒙古源流》、《蒙韃備録》、《黑韃事略》、《親征録》、《西游記》、《契丹國志》、《大金國志》、《西夏書》、《平夏録》、《昭忠録》、《北巡私記》、《庚申外史》、《經(jīng)世大典敘録》、《元典章》、《廟學典禮》、《中堂事記》、《明實録》、《東國通鑒》、《高麗史》、《
本書是龍門石窟系列考古報告的第一卷,書中全面、客觀、科學、系統(tǒng)地記錄了龍門東山擂鼓臺石窟寺的各類遺跡,揭示了自漢魏以來該區(qū)域的歷史演變狀況,尤其是唐武周時期在寺院建筑、洞窟形制、造像題材等方面出現(xiàn)的新變化,為學術(shù)界以全新的視角審視擂鼓臺區(qū)石窟寺院的內(nèi)涵提供了研究材料,對深入研究龍門的唐代盛期洞窟乃至全國的唐代石窟,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