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富有多年物質(zhì)文化史研究經(jīng)驗和文獻整理經(jīng)驗的專家學者,廣泛甄選收集各類文獻,合理編輯成“插圖本中國古代史料集成”一書呈現(xiàn)給社會,以解市場對這方面歷史文獻的迫切需求。所收集內(nèi)容時限上至兩宋,下至清代。
本書收錄劉坦未刊手稿十七種,如《史記別錄》《史記別錄續(xù)補》《史記別錄補遺》《史記系年考》等。劉坦的歷史考證和年代學研究獨具特色,與任何人不相雷同,其《中國古代之星歲紀年》一書解決的問題極其艱深,面世70年之后,迄今仍然是在世界上流布的唯一專著。而劉坦還撰寫了又一部這類專著,其手稿乃是借本次影印才得以刊布。
《[蕭山]蕭山毛氏宗譜》,清毛黼亭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爵德堂木活字本。該譜共四卷八冊。蕭山毛氏之譜始修于明成化七年,續(xù)修于嘉靖元年、四十三年,清順治八年,康熙三十五年、五十九年,乾隆五十六年。該譜為第八次纂修。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廣東省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編著的《南海Ⅰ號沉船考古報告之二:2014~2015年發(fā)掘(上下)(精)/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考古報告系列》為南海1號宋代沉船2014-2015年的階段性發(fā)掘報告,主要內(nèi)容為沉船發(fā)掘過
營盤山遺址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縣城所在的鳳儀鎮(zhèn),遺址地處岷江東南岸的三級階地上。2000、2002、2003、2004、200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阿壩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茂縣羌族博物館進行了五次發(fā)掘。遺址的文化內(nèi)涵包括新石器時代遺址、西周至戰(zhàn)國時期的石棺葬遺存。《茂縣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套裝上中
《崔東壁遺書》為清代學者崔述的著作集。崔述(1740—1816),字武承,號東壁,直隸大名(今在河北)人。乾隆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等縣知縣。后以老乞休,閉門著述。崔氏畢生致力于搜集整理后世關于上古三代歷史的史料記載,他所提出的古史辨?zhèn)螌W說及其方法論直接影響了近代疑古思潮。一九二〇年代,經(jīng)胡適提議,顧頡剛、洪業(yè)等學者
《甘肅藏敦煌藏文文獻》是我社繼《法藏敦煌藏文文獻》《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獻》后的又一大型文獻出版項目。敦煌藏經(jīng)洞的古藏文文獻,被英國斯坦因(1905年)和法國伯希和(1908年)分別掠取了泰半,其余散出部分大多分藏于甘肅各地博物館!陡拭C藏敦煌藏文文獻》將全部甘肅所藏收錄出版。配合我社正在進行的法藏、英藏敦煌藏文文獻,將
《巴蜀珍稀民族文獻匯刊》以文獻記載的主要區(qū)域為分類標準,將近百種文獻分為總論卷、松理懋茂靖汶專集、大小涼山專集、大小金川專集、播州專集、西康專集以及瀘酉秀黔彭專集七類。全書收錄近百種書籍,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古籍,具有非常高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比如明鈔本的《全蜀邊域考》,該書是為數(shù)不多的保留至今的詳細記載明代巴蜀邊域情
第3輯仍按中國邊疆及相鄰相關地區(qū)、國家排列,大致以東北、蒙古、西北、西藏、西南、海疆6個方向編輯,共輯錄綜合5種6冊,合計62種62冊。
南海自古就屬于中國。 在浩瀚的歷史文獻中第一個提到南海的是《漢書·地理志》,里面記載了我們的祖先從徐文、合浦也就是現(xiàn)在的廣東、廣西沿著海路到南海諸島從事海產(chǎn)捕撈并與東南亞國家地區(qū)的人民友好相處往來。 中國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主權(quán)和管轄權(quán)的確立,是由于兩千多年歷史的發(fā)展,奠基于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在南海的辛勤耕耘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