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稿件為手稿影印出版,作者劉重九出身于清末,為陜西白水縣開明士紳。該志包括建置、戶口、財賦、司法、經(jīng)濟、交通、教育、禮俗、方言、宗教、金石、大事記等篇章,通過總分結合的視角,對白水縣民國時期禮俗、方言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學理概括。在經(jīng)濟史料上,纂修者濃墨重彩地記載了白水縣的民國時期煤炭采掘業(yè),涉及礦井現(xiàn)狀一一具備;在教育史料
《清代光緒朝朱批奏折新疆資料輯錄》是編者在中國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與中華書局1996年編輯出版的《光緒朝朱批奏折》的基礎上,專門輯錄出有關新疆部分資料,為開展清代新疆歷史研究提供方便。
全稿內(nèi)容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文物條目,共調(diào)查、采集、整理、攝制文物1272條,彩色圖片1266幅,成稿五冊,分別為:一、史前至吐蕃基礎資料卷;二、五代、宋、元時期基礎資料卷;三、明代基礎資料卷;四、清代基礎資料卷(上);五、清代基礎資料卷(下)。第二部分為概說,是基于文物考古材料對西藏與中原關系進行的綜合性研究,研
本書匯集了自福寧州肇建至明萬歷四十四年間,福寧州(含今寧德市霞浦縣、福安市、福鼎市、周寧縣、壽寧縣、蕉城區(qū)、柘榮縣)的自然、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民俗等諸多方面資料,是今人了解古代福寧州歷史地理狀況、社會文化、風土人情最基本的資料,其文獻價值自不待言。
本書對伊犁自古以來文化經(jīng)典文獻大規(guī)模、系統(tǒng)化地挖掘、收集和整理,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伊犁文化發(fā)展的全貌。根據(jù)史料的性質(zhì)和類別,分門別類,既包含歷史文獻、地方志、文牘、信札、日記和行記等關于伊犁的資料,還包括伊犁州范圍的考古調(diào)查報告、普查報告及有關伊犁碑銘、印章、出土文物等資料。以豐富的文獻資料,使世人全面了解伊犁獨特
本書系江西省分宜縣民國舊志的線裝影印!睹駠忠丝h志》共分十六卷,卷一序圖,包括原序、新序、凡例、縣境圖、區(qū)域圖、名勝圖、古跡圖等;卷二地理;卷三戶口;卷四食貨;卷五教育;卷六建置;卷七選舉;卷八人物;卷九藝文;卷十職官;卷十一武備;卷十二黨教;卷十三實業(yè);卷十四風俗;卷十五大事記;卷十六雜組。是書收羅廣博,敘述詳細,
《欽定平定貴州苗匪紀略》共四十卷,光緒二十二年修,為軍機大臣奕▲等奉敕撰修,首有光緒十二年御序。內(nèi)容記敘了咸豐五年至同治十二年鎮(zhèn)壓貴州東部以張秀眉為首苗起義過程。《方略》或《紀略》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內(nèi)容多采自當時軍機處所藏檔案,即“詔諭”和“奏報”,是官方原始文書的匯編集,其中所記載的官方原始文書較之《清實錄》更為詳
黎庶昌于第二次出使日本期間,廣泛搜羅黔中歷史、文學、地理、風俗以及有影響的人物的軼事與掌故,寫成《牂牁故事》。6冊,墨筆謄寫稿本。部分稿紙下端印有“松竹齋”三字,書中有作者親筆圈點。此稿名為“故事”,實為方志體例,內(nèi)容有建置、考證、雜記、險要、名勝、古跡、金石、冢墓、歷史人物、本朝人物、人物瑣記、歷史烈女、紀事、農(nóng)桑水
鎮(zhèn)江地方叢書影印。本書輯鎮(zhèn)江人士、寓居鎮(zhèn)江人士所撰著作,以及與鎮(zhèn)江地域有關之著作。由陳慶年據(jù)江南圖書館等所藏資料編輯而成。分兩集,收二十三種。所收有唐戴叔倫《戴叔倫詩集》二卷,唐許渾《許丁卯詩真跡錄》一卷,宋許開《二王帖評釋》二卷等。有些書,如《嘉定鎮(zhèn)江志》二十二卷,雖擬目,而實際未曾刊刻。本叢書保存了不少珍貴文獻資料
本書收錄的《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影印版由清代學者徐時棟校,陳子相補,為同治年間刊本,共31卷,分札記20卷,補遺2卷,校勘記、佚文4卷,雜錄2卷,作者2卷,余考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