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墻檔案》是“十三五”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fā)項目,本套叢書總共有5冊,本冊《城門的增辟與建設》是其中的一本。南京市檔案館收藏有大量明清、民國有關城墻的檔案史料,本冊圖書主要揀選了其中有關于城門的增辟與建設的內容,比如介紹民國時期新增辟的諸多城門、政府各個機構對城門開辟的指令、市政報告中關于新增城門的命名、城門建設
本書收集了四十一種上世紀初至四十年代由日本學者和機構撰寫的有關對“滿蒙”地區(qū)研究的各類文獻,匯集成《二十世紀上半葉日本對華研究文獻輯錄·“滿蒙”卷》一書,為保持歷史文獻全貌,全部原文影印出版,內容涉及當時“滿蒙”地區(qū)的歷史、經(jīng)濟和地理等方面。
本書內容講述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科院黃河水庫考古隊對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展開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工作,首次發(fā)現(xiàn)了仰韶文化與早期龍山文化的地層疊壓關系,極大的豐富了仰韶文化的考古材料,填補了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發(fā)展的空白。2002年以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多家單位,對廟底溝遺址進行了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搶救性發(fā)掘
烏青鎮(zhèn)志(全六冊)
全書由三十四篇游記組成,附名人詩一百六十一首。此書將當時濟南的風景名勝逐一考察后如實著錄。記述以泉、湖、山等為主要內容,兼及中山公園、民政廳花園、省立民眾教育館、省圖書館、閔子祠、小清河等。關于泉水的描寫,有《濟南七十二泉記》,以及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金線泉、古金虎泉、琵琶泉、瑪瑙泉、南珍珠泉、任泉等的游記十篇。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三大家族瓜分晉國、秦國變法、孫臏與龐涓、燕國禪讓、東西連橫·和秦聯(lián)盟、南北合縱·抗秦聯(lián)盟、楚漢相爭、劉邦殘殺功臣、漢匈關系、、南越帝國、西漢王朝奪嫡惡斗、七封國之亂、西南夷、劉武奪嫡、張騫發(fā)現(xiàn)西域、淮南國及衡山國大獄、西漢匈奴激戰(zhàn)、征服兩越、劉徹患神怪癥、征服朝鮮、燕蓋政變、巫蠱恐怖、霍光廢君立君、匈
本書反映了九一八事變前后遼寧省公安管理處處長、全省清鄉(xiāng)局副局長、省城公安廳廳長黃顯聲面對日本人在沈陽的囂張氣焰,積聚各方力量,不斷集結各地的警察、公安隊員和民團隊伍,武裝群眾,擴大抗日力量,代領抗日志士多次打退敵人,迫使日軍敗退的歷史檔案事跡。本書共分上下兩卷,沈陽市檔案館通過篩選館藏的抗日志士材料,再現(xiàn)抗日志士活動細
佛教造像是五臺山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jù)五臺山歷史遺存實際,本書所收錄“塑像”,主要指包括泥質彩繪及木雕、石雕、夾苧等其它材質在內的三維寺院造像。本書分:唐宋金元卷、明清民國卷兩冊,共收錄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五臺山有代表性及重要遺產(chǎn)價值的塑像圖1140幅左右,所匯存塑像每尊像除有其正面高清圖外,一部分塑
本書敘述了彝族歷史上對彝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做出了突出貢獻的魏勒邱普、提畢乍姆、阿蘇拉者等著名畢摩大師的生平事跡,講述了他們在不同時期為畢摩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畢摩原生文化是彝族族源認同的文化基石,將分散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支系的彝族人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閩江上游,俗稱閩北,地處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交界處。南平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生態(tài)優(yōu)美、物華天寶、人文薈萃,南平還是革命老區(qū)、福建革命策源地之一,是福建最早建黨、最早舉起武裝斗爭旗幟、較早建立紅色政權的地區(qū)之一,是中央蘇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書綜述1995年到2005年期間南平地區(qū)的綜合發(fā)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