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上江兩縣志》是上元、江寧兩縣的合志,它參考此前諸志結合自身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而有所創(chuàng)新。卷前的天章部分輯錄多次南巡并駐蹕南京的康熙、乾隆二帝題詠南京的詩文匾聯(lián)。卷一圣澤記主要記載清代歷朝皇帝有關南京之詔告政令及相關大事,尤其詳于康乾二帝南巡之事。卷二大事記可謂一篇簡要的南京編年史。卷三以下十卷,皆以“考”命名,包括山
本書內容講述:河南文化積淀深厚,境內地勢復雜,山區(qū)較多。隱藏在其中的各種小型石窟也比較多,河南省文物建筑保護研究院長期承擔河南境內中小石窟的考察調研保護任務,《河南中小型石窟》即為其成果之一。主要介紹了安陽靈泉寺石窟、安陽小南海石窟、林州洪谷寺石窟。內容為各窟介紹、高清照片、高浮雕拓片、線條圖等。
本書分為眾家評說、藝術之路、藝術心語、評名家名作、藝術年表五部分,梳理和總結了孫其峰的藝術成就和藝術道路。
本書稿為《絲綢之路文獻叢刊》中的一種,收錄了明清以及近代甘肅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河西五市地方志近50種,其中包括《重刊涼鎮(zhèn)志》《武威縣志》《鎮(zhèn)番縣志》《古浪縣志》《永昌縣志》《新修張掖縣志》《東樂縣志》《甘州府志》《敦煌縣志》《玉門縣志》等重要的方志。甘肅是華夏文明乃至中華民族重要的發(fā)祥地,同時也是古絲綢之
一、《廣州傳統(tǒng)建筑壁畫》收錄清末至民國廣州傳統(tǒng)建筑墻壁上的壁畫,不包括木雕、磚雕、石雕、灰塑和門板畫等。二、該書所收錄的壁畫及其所在建筑以廣州歷次文物普查成果為主,兼及2016年年底之前調查、拍攝過程中的新發(fā)現(xiàn)。三、該書所選傳統(tǒng)建筑及其壁畫須具有一定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為顯示壁畫所附建筑種類(祠堂、廟宇、民居
表里山河
漢書補注(全十二冊)
《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一書全面回顧了我國館藏文物保護的發(fā)展歷程,充分展示了我國館藏文物保護的成果。 本書主要分為成果展示和研究論文兩大部分:成果展示包括“萬年”、“慧眼”、“巧手”、“芳華”和“永寶”五個章節(jié),通過全國10個。ㄊ校23家文博機構的50余件(套)文物,系統(tǒng)地展示了我國文物
《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后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chuàng)作。該著作前后經歷了14年,才得
整理神道文獻和研究帝陵神道,旨在探究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體系化、整體性特征的構成要素和影響因素,闡明帝陵神道文化、思想與哲學對中華民族思想文化體系的構筑作用和完善功能。帝陵神道是一個自然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天人合一思想的產物和人化自然歷程的標誌,也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的樣式、道法自然觀念的延伸和自然人化進程的表現(xiàn),故以神道文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