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書》是清初思想家唐甄的子學著作,全書97篇,闡述了唐甄的學術思想和政治主張。唐甄是清初的重要思想家,有學者將其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清初四大家”。唐甄有鑒于明末政治腐敗和農民起義的教訓,政治思想上批評封建專制思想,關心民間疾苦,提出“省刑”“富民”等政治改革主張;學術思想方面,反對空談心性,強調事功,有一
《明夷待訪錄》義疏是對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所著《明夷待訪錄》一書的深入解讀和注解。本書以原著為基礎,對黃宗羲的政治思想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和分析,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理念和觀點。 在《明夷待訪錄》中,黃宗羲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政治理念,主張實行法治而非人治,提
作者從“時代思潮”“復古求解放”等理念入手,論述了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清初各學派建設及主要學者成就、清代學者整理日學的總成績三大問題。其目的是對經學、小學、音韻學、校注古籍、辨?zhèn)螘、輯佚書、史學、方志學、地理學、譜牒學、歷算學、樂曲學、金石學及其他科學等二十個學術門類的成就及各學科概貌做了整體評述和清晰勾劃,第一
清初至乾嘉間,在理學清算學風浸染下,形成了以惠周惕、惠士奇、惠棟及其弟子江聲、余蕭客等為代表的學術流派吳派,他們批判宋明理學的侈言義理,以漢學倡于江南,系一代學風際會。本書在《清代吳派學術研究》基礎上,充分關照并吸納學術界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重新研讀吳派學者的學術論著,考察各家的學說見解,深化關于三惠、江聲、余蕭客、
本書是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賡續(xù)·變革——清代學術與思想研討會”會議論文選集,收錄論文19篇,展現(xiàn)近來清代學術、思想研究領域的新趨勢。本書所收論文既有對清代學術史、思想史的宏觀考察與理論探討,從整體上梳理了百年來清代學術發(fā)展的脈絡,反思、檢討現(xiàn)有學術史論述。又有對清代重要學者如惠棟、戴震、阮元、江藩、程恩
顧炎武傳記。講述清學開創(chuàng)者、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顧炎武的人生故事。結合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人生遭遇,探索了其思想形成的根源。顧炎武論學主張“博學于文”“行己有恥”。強調學以經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國家之事,都應探究原委,反對明末空談心性的空疏學風。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本書內容包括:毛奇齡學術的轉向與思考——以“四書”學為討論范圍;馬鄭之淹通,蘇張之口舌一一談蕭山“豪杰之士”毛奇齡的治經方法;毛奇齡《四書改錯》等“四書”學著作及在清代的反響;從《四書正事括略》到《四書改錯》;從乾隆年間韓使燕行錄看時人對毛奇齡之接受;毛奇齡對朱熹《家禮》的批判;《四書改錯》中的《論語》訓詁研究等。
《清史稿儒林傳》凡四卷。卷一至卷三,大致以學術宗尚區(qū)分類聚,略依年輩先后為序,著錄一代儒林中人近三百家生平學行。卷一專記理學諸儒;二三兩卷分別記經學、小學、史學及諸子學中人。所錄各家,人自為傳,或獨領一篇,或諸家共席,首尾一貫,自成體系。卷四則沿《明史》舊規(guī),專記入清以后,歷世衍圣公之承襲,唯無以附麗,乃置諸《儒林傳》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本書對太谷學派文獻了進行系統(tǒng)、全面、準確地整理和錄文,為學界提供一部太谷學派文獻讀本。其一,通過對太谷學派文獻開展辨別真?zhèn)巍⒈容^版本、校訂訛誤、鉤稽輯佚、考其著年、概述內容和評估價值等方面的探究,總結太谷學派文獻的
在省委宣傳部關于“持續(xù)打造出版精品”精神的指導下,積極落實“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推出一批展現(xiàn)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讀物”的指示精神,打造“大家學術文庫”系列圖書,此次申報為第二輯,包括歷史與文化研究、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哲學與思想討論、科學與教育四個領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