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文章學發(fā)展的重要時段,但與文章創(chuàng)作關系較為密切的不少因素在傳世典籍中都已失傳。二十世紀以來,大量掩埋于地下的墓志銘陸續(xù)出土和刊布,其中包含了許多前人措意較少,但又關乎六朝隋唐文章學生成與演進的新材料。本書在將新出土墓志銘與傳世文獻進行比勘的前提下,對墓志銘創(chuàng)作過程中諸多值得關注的文學現(xiàn)象及其淵源進
本書從石窟創(chuàng)造者供養(yǎng)人的角度對巴蜀石窟重新解讀。所謂供養(yǎng)人,是指提供資金、物品或勞力開鑿石窟的人。本書分為初入、生蓮、大佛、亂世、梵音、涅槃6個章節(jié)。作者尋訪了大量四川、重慶荒野中的石窟,并對石窟進行分期,勾勒出不同時代的造像題材與風格,第一次將視角放到供養(yǎng)人上,揭示石窟供養(yǎng)人的希冀、哀傷、歡喜,往往會決定石窟的題材。
《易經》提倡天尊地卑,動靜有常,方以類聚,物之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將天人合一視為人生的理想。漢畫像中的天文圖像,向我們生動、形象、具體地描繪了漢代人心目中的天。它是有神性的,充滿各路神靈;它是有威力的,充滿風雨雷電;它是有活性的,元氣在不停地創(chuàng)造;天上是有生命的,神龍、翼虎、天馬、飛魚、羽人、鳳鳥都在天界自由自在
龍門石窟位于著名古都洛陽南郊,所處之地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河流淌其間,故又稱伊闕。唐代白居易稱: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也是中國魏唐時期皇家石窟藝術的最高代表。龍門石窟開鑿始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與全面漢化改革之際,核心部分為魏唐兩代皇室與王公貴族
本書是一本圖文結合的瓷器鑒賞圖書,定位于瓷器欣賞、辨?zhèn)魏蛿啻,收錄了從明洪武到崇禎、清順治到宣統(tǒng)及民國共五百余年的三百多個器物,內容包含器物基本信息、整體圖、局部圖、微觀圖幾個方面。與一般純粹靠經驗和手感鑒定瓷器真?zhèn)魏脡牟煌,作者使用瓷器切片的微觀圖來輔助判定瓷器的真?zhèn),從微觀圖上氣泡的有無、大小、顏色以及
本書所選744種青銅器,大體按器物制作年代排列,并配以原器物照片或圖片。器物簡介用文字說明每個器物的實際用途、制作年代、出土時間、出土地點及現(xiàn)今收藏的地點,然后簡要介紹器物的形制式樣、尺寸大小及銘文行數、字數等基本信息,有些參閱古文獻資料,說明器物銘文所涉及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有關金文書法及文化知識。
書稿是作者多年來對仰韶文化考古學與歷史學整合研究的成果,由“仰韶文化的由來”“仰韶文化的形成、興盛與衰落”“古國的中央集權”“母系社會演變?yōu)楦赶瞪鐣钡日鹿?jié)組成。綜合運用了文獻、考古、神話、口傳史詩、甲骨文、金文、紋章學、軍事學、地理學、衛(wèi)星地圖學、地質學、基因分子人類學、民俗、醫(yī)學、農學等知識,展示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
本書將對遼寧省內20處革命遺跡進行書寫,按照上述遺跡的相關歷史發(fā)生事件排序,具體包括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抗日義勇軍紀念館、東北抗聯(lián)史實陳列館、沈陽二戰(zhàn)盟軍戰(zhàn)俘營舊址陳列館、東北航空歷史紀念館、沈陽審判日本戰(zhàn)犯法庭舊址陳列館、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陳列館、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塔山阻擊戰(zhàn)紀念館、黑山阻擊戰(zhàn)紀
通俗讀物。本書是“敦煌石窟社會生活畫叢”之一。叢書內容取材敦煌壁畫,通過對敦煌石窟壁畫中衣食住行、車馬出行、衣著打扮、家居家具等日常生活畫面的解讀,揭示中古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中古社會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書分為8章,內容包括紅妝淡抹、黛黑美眉、朱唇若丹、胭脂粉紅、顯貴額黃、眉間翠鈿、喜作粉靨、驚為天人,圖文并茂,內容
文化讀本。全書由前言、凡例、目錄、詞目表、辭典正文、附錄、分類詞目索引七部分組成。所收敦煌石窟知識及相關詞條共計1400余條,按漢語拼音音序編排,以方便讀者查閱。隨文插圖80余幅。附錄由敦煌歷史年表和敦煌石窟編號對照表兩部分組成。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了《敦煌學大辭典》《佛學大辭典》《宗教辭典》等一批工具書和《敦煌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