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是傅斯年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中國古代史專著。他從1929年開始著手寫《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由于時局動亂和公務繁忙,他先后撰寫的主要章節(jié),分別以《夷夏東西說》《姜原》《周東封與殷遺民》《大東小東說兼論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后乃東遷》《論所謂五等爵》等為題目以論文形式發(fā)表。該書的主旨是用文字資料和考古資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部分為周代氏族社會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其內部融合與外部分界,第三部分為東周時期的變革與重組。每一部分各有三章,獨立成篇,但又互相關聯(lián)。這三個部分構成了本書的核心內容,其前后分別置導論和結語,以起到提綱挈領、總攬全書的作用。全書共有500余頁,附有地圖20幅、表格32張和圖版98幅,還有近千余篇中、
本書主要介紹歷史典籍與文化內涵。包括最早的國別體著作《國語》,戰(zhàn)國歷史典籍《戰(zhàn)國策》,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史記》,東漢紀傳體史書《后漢書》;首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紀事史書《明史紀事本末》,專題紀事本末體《圣武記》;斷代通史《漢書》《三國志》《新唐書》,官修史書宋、遼、金三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史學著作《通
本書詳細介紹了周朝的各種中興大事,以現(xiàn)代視角考察古代中興問題。
《中國簡史:從史前文明到末代皇帝》(HistoryofChina:FromEarliestTimestotheLastEmperor)是一部直接面向海外讀者概覽性地介紹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優(yōu)秀圖書。它是國內首部由國內外學者合作編著的介紹中國歷史的圖書,其內容在保持中國敘述視角的同時,兼顧國外讀者的閱讀習慣,是一本普及中
本書以通俗的手法,講述西周王朝的興衰,從一個女人講述周人的興起,又以一個女人講述西周的結束。西周的強盛在于它革命性地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在當時看來比較先進的制度,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天命觀、禮樂文明,這些制度影響后代二千多年,也影響到了周邊國家和地區(qū)。今人很多的思想觀念建構于那個時代,很多解釋不清的思想觀念問題都能從那里找到解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又名《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以孔子的《春秋》為藍本而作。全書約十八萬字,廣泛地記載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動,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后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本書對《左傳》
《尚書》又稱“書”或“書經”,是我國現(xiàn)存較早的一部政治文獻匯編類史書,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戰(zhàn)國時總稱為《書》,漢人改稱《尚書》,意即“上古帝王之書”!渡袝芬恢北灰暈橹袊饨ㄉ鐣恼握軐W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是具有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古代文獻。 《尚書
由王國維等*的《民國大師*重要的四十堂國史課(超有觀點的歷史書)》所選的大師都是時之俊才,多是研究歷史的行家里手。民國那個時代的學人,即使說一事,也能知微見*,而縱談一朝,也有真知灼見,加上那個時期學風很盛,觀點因辯論而精粹。民國大師細說中國史,因一事而深,省去了自己提煉的力氣;就一朝而論,節(jié)省了自己梳理的時間,內容雖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的貴族時代,這一時代的文學是綻放在貴族文化土壤中的花朵。本書從春秋時期的貴族階層及貴族文化入手,對這一時代的各類文學活動、文學作品,如賦詩、外交辭令、各類文章等,作了較為全面的分析探討,有助于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秋時期的文化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