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通過與生效,歐洲聯盟在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在30年不到的時間里,歐盟在權能、成員等方面都經歷了重要的發(fā)展變化,這些發(fā)展變化不僅對其內部產生了深刻的作用,而且給外部世界帶來了廣泛的影響。今日的歐盟已經成為全球重要力量,對中美關系乃至世界局勢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未來,歐盟的發(fā)展
本書在2019年上海進博會期間召開的第二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70年中國發(fā)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分論壇會議成果基礎上完善而成,圍繞70年中國發(fā)展經驗及其世界意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議題展開討論。全書由主題報告和專題討論組成,專題討論包括國別觀點、世界秩序、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文明交流互鑒、中國模式、中國與世界、多雙邊關
本書對上海合作組織20年來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全面回顧和梳理,總結了20年來上海合作組織在政治、安全、經濟、人文和對外關系五大領域的合作成就,深入分析了上海合作組織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內、外部挑戰(zhàn),以及上海合作組織未來發(fā)展的機遇與前景,提出上海合作組織的理論基礎有三個來源、上海合作組織發(fā)展經歷了五次理論創(chuàng)新、上海
1949~1958年正是中國與遠東局勢大變動的時期,也是國民黨當局退臺后,以不同于以前的身份與美國建立所謂同盟關系的時期。這個時期建立起來的臺美關系延續(xù)至今。當前美國仍是臺灣重要的同盟者,是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一個障礙。欲正確認識和判斷當前臺美間的關系,必離不開對其歷史,特別是這個同盟關系奠基與形成時期的歷史的考察。本書
本書由中韓兩國學者協(xié)同合作。在整體爬梳三十余種明末朝鮮使臣海路使行文獻的基礎上,作者從人文地理學角度出發(fā),結合文獻考證、田野調查、訪談等多種手段,重構了明末朝鮮使臣的使行路徑(山東登州府段),較全面、如實地再現了明末朝鮮使臣視域中的中國文化空間。
《中華武術通史》列入2021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叢書以詳實、準確的史料為依托,以宏大的歷史視角,嚴謹的學術筆觸,詳細介紹了從商周建立的上古時期到2019年中華武術的發(fā)展歷程,縱向呈現了中華武術發(fā)展、傳承、交流、成熟、演進的歷史文化進程,橫向展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武術方面的民族文化交融、*交流和演進。 叢書
《盟友:在黑暗、輝煌的日子里與英國站在一起的美國人》(CitizensofLondon),重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國放棄孤立主義政策,加入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歷史過程。 在至關重要的抉擇中,三位美國人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是美國CBS電臺駐歐洲負責人默羅、美國駐英國大使懷南特和美國租借援助項目監(jiān)督人哈里曼。他們說服羅斯福政府
技術與國際關系中的許多關鍵現象有關,特別是科技發(fā)展已對國際關系中的權力內涵等諸多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并通過改變國際體系的互動能力與互動結構,推動國際規(guī)范與外交方式變遷,來塑造國際關系的面貌;诖,本書以國際關系中的科技因素為研究對象,側重于研究新興技術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以及國際關系對新興技術的影響,并在新一輪科
本書由在中國有過生活經歷的外國人以人稱撰寫,配以精彩圖片,結集出版。 22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膚色,來自世界各地的作者,文章話題涵蓋衣食住行,包括親歷的動人趣事,熱愛中國的理由,疫情期間的在華生活,以及中外文化、社會現象的比較、思考等。 本書不是一家之言,而是七嘴八舌,使話題更豐富,形象更立體,體會更真實,觀點更
《全球國際關系學的構建》是著名國際關系學者阿米塔·阿查亞和國際關系英國學派代表人物巴里·布贊合著的一本學術著作。阿查亞作為國際關系領域重要的非西方學者,一直致力于非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研究,突出東方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作用;趯H關系自身起源與兩個多世紀以來形塑國際關系歷史的反思,兩位作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