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入34篇文章,包括“品戲偶得”“菊壇軼事”“戲史雜說”等三部分。主要內容包括:大俗大雅一戲中——京劇《望江亭》詩文小評;再說戲中詩文;復述-—京劇藝術表現(xiàn)手法略說之三;《奇雙會》雜談;小議《二堂舍子》的重復臺詞/36凈場及其他;京劇“十三咳”之源等。
本書是作者多年對戲曲聲腔劇種史的研究論文集,主要是以江西地方戲曲為重點,從采茶戲出發(fā),到弋陽腔,再到宜黃腔之研究所得。2008年被曾永義先生納入“國家戲曲研究叢書”。十幾年來,作者針對戲曲聲腔劇種研究中的一些疑難問題逐個進行研究,又陸續(xù)有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此次增訂本即新增了這些研究成果,并對一些早年的文章作了反思,一
本書詳細記錄了2021年10月由武漢大學和南京大學聯(lián)袂主辦的首屆“友鄰杯”莎士比亞(中國)學生戲劇節(jié)的經驗與細節(jié),為后續(xù)相關教學與實踐活動提供了有力的資源與見證。記錄了由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聯(lián)袂舉辦莎士比亞戲劇節(ji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事項,如專家、主持人、點評人、嘉賓們的點評、發(fā)言與問答。同時還收錄了有關莎劇的主題發(fā)言、導演手記和
本書通過梳理音樂劇表演專業(yè)大學階段的教學內容,對音樂劇表演創(chuàng)作的基本觀念、規(guī)律、創(chuàng)作途徑和方法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作者強調了生活與音樂劇表演藝術的關系,對音樂劇表演創(chuàng)作的戲劇與歌舞場面基本技巧進行了細致的歸納。
本書在梳理近一百年來宮廷戲曲研究學術史的基礎上,從文獻、檔案史料出發(fā),勾勒了由宋至清宮廷戲曲發(fā)展的全部歷史,其中以清代宮廷演劇歷史為主,著重研究了清代宮廷戲曲管理機構的沿革、伶人的數(shù)量變化、劇目的編創(chuàng)、劇本的種類、戲臺的修建,以及服裝、化妝、道具的精致和雅化多個方面。進而,從徽班進京、各大民間戲班入宮、富連成班入宮,以
《沽水流芳藝脈長》一書重點介紹天津兒童藝術劇院、天津雜技團、天津曲藝團、天津京劇院、天津交響樂團、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天津歌舞劇院、天津青年京劇團、天津評劇白派劇院、天津評劇團、河北梆子劇團等一批老藝術院團,這些市屬院團為河西文脈增添了厚重的底色,彰顯出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激發(fā)出河西百姓的文化自立和區(qū)域的文化
長安大戲院始建于1937年,原址坐落在西長安街西單路口東南側,曾與古老的戲曲藝術和老一輩的戲曲藝術家們同輝煌共滄桑。1996年9月27日,長安大戲院易地新建后于金秋之季重張開業(yè),位于東長安街北側光華長安大廈內。本書共收錄了長安大戲院1937年2月24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演出信息,年代跨度大,演出陣容全,節(jié)目類型
本書注重老藝人的親身實踐、通過口述進行互動與表述。本書對三十多位廣東漢劇老一輩藝術藝人回憶性文字的采編和記錄,對老一輩藝人手稿、文獻的整理,以及廣東漢劇院老一輩藝人藝術檔案的整理,通過“口述歷史”的方式打開老藝人塵封的記憶,拾起他們與廣東漢劇息息相關的各種歷史細節(jié),他們的故事將還原“廣東漢劇史”重要的口述史料,廣東漢劇
《地方戲曲文獻匯編·河北卷》所收為《河北戲曲資料匯編》第一至二十輯!逗颖睉蚯Y料匯編》由《中國戲曲志》河北卷編輯部編輯,河北省文化廳、河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于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內部印行。該書對歷史上河北戲曲活動情況,劇作家、演員、班社事跡,河北的戲曲劇種史及外來劇種在河北流布情況,抗日戰(zhàn)爭及
旅游演藝作為文旅融合的典型成功實踐,已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演藝與旅游的融合對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本書聚焦文化演藝融入旅游產業(yè)的作用機理、對目的地經濟影響的評估等問題,對國內外旅游演藝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構建文化演藝融入旅游產業(yè)的宏觀、中觀、微觀經濟效應評估模型,通過麗江旅游演藝項目的一手數(shù)據(jù)和二手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