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美術卷):中國建筑藝術》的編纂在學科內容上,注重選取與大眾學習、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領域,如文學、歷史、藝術、科技等;在條目的選取上,側重于學科或知識領域的基礎性、實用性條目;在編纂方法上,為增加可讀性,以章節(jié)形式整編條目內容,對過專、過深的內容進行刪減、改編;在裝幀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書基
張文瑞、王鑫主編的這本《室內外環(huán)境模型制作》從課程特點和教學實際出發(fā),結合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編寫而成。書中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模型的概念、作用、分類、發(fā)展歷程和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以及有關室內外環(huán)境模型制作材料的選用和工具的使用特點,強調模型制作的具體過程與加工工藝,并針對每章教學內容,提出了相應的專題訓練作業(yè),以及安全防范要
本書共6章,把手繪效果圖表現(xiàn)、電腦效果圖制作這兩者的表現(xiàn)技法融合在一起。具體內容包括:手繪工具的介紹、線條的基本訓練方法、單體及組合綜合訓練、空間透視的把握與練習、手繪與計算機輔助效果圖表現(xiàn)步驟詳解、優(yōu)秀作品賞析等。
《SHANGHAI'SARCHITECTUALLEGACY》是作者王唯銘的代表作。龐大體量的建筑崛起于上海四方,它們無一例外地被水平與垂直這兩個向度所表述。水平向度上,我們看到許多精彩的新空間形式聯(lián)接了老上海精妙的水平向度建筑;垂直向度上,超高層這種新空間形式的生成,成了164年以來海派建筑變遷的主流,這由超高層新空間
何俊壽主編的《中國建筑彩畫圖集(修訂版)》中英對照,按建筑年代,分類選編了古建筑彩畫“樣稿”作品100幅、彩畫實物照片53幅,介紹了中國建筑各部位構件的彩畫種類、式樣及組合關系。此外還擇錄了各類墨線圖100余幅,便于讀者對中國建筑彩畫從設計底圖到繪制完成有較系統(tǒng)、全面的了解,從而使圖集具有學習參考、運用研究、欣賞收藏等
這本書較全面地反映了清乾隆時期硬木家具、裝修、裝飾藝術的特點.書中很多裝修、裝飾藝術構件特別是十六羅漢屏風為首次面世。這本書中許多珍貴木雕作品經過認真細致的保護修復才得以展現(xiàn)給世人.故宮乾隆花園保護項目.搶救性修復了大量硬木裝修、裝飾及家具。對于乾隆時期遺有的珍貴文化遺產應堅持研究與保護有效結合,并將其傳承給下一代。
徐公芳主編的這本《中西建筑文化》以建筑文化的基本屬性為邏輯起點,讓學生了解建筑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由此出發(fā),介紹中西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特征及其當代發(fā)展;介紹中西建筑文化的思潮及其交流;介紹中西著名建筑家及其成就和精神;介紹中西著名建筑的文化內涵和建筑特色。本書體系比較完整,體現(xiàn)了建筑是文化的基本理念。
在當今中國消費主義全面侵襲的時代,建筑的核心價值正越來越徹底地被純粹的商業(yè)動機所主導,如何在功利與資本的洪流下保持建筑應有的公共屬性?張為平編著的這本《現(xiàn)實烏托邦--玩物建筑(都市可能概念工場)》是一部基于中國現(xiàn)實都市狀態(tài)的研究、設計與評論文本,試圖實現(xiàn)公共性對于商業(yè)強勢控制的“逆襲”。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特載、優(yōu)秀建筑作品、優(yōu)秀設計檔案、討論、建筑焦點、建筑藝術論文、海外掠影、建筑藝術論文摘要等。
余如龍主編的《東方建筑遺產(2013年卷)》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國寺,立足地域,兼顧浙東乃至東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較、跨文化的視角,探究東方建筑精粹,其中涉及建筑文化、建筑哲學、建筑美學、建筑倫理學、古建筑營造法式與技術、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的理論與實踐、東方建筑對外交流與傳播,同時兼顧古建筑專題博物館的建設與發(fā)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