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維新后,康南海開始了“流離異域一十六年,三周大地、遍游四洲,經(jīng)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路,一生不入官,好游成癖”的考察生活,“其考察著重于各國政治風(fēng)俗,及其歷史變遷得失、其次則文物古跡”。尤其在意大利和法國的游歷感觸頓多,回國后寫成《意大利游記》和《法蘭西游記》,即為本書收錄的主要籍章。這些游記文字涉及了很多方面的觀感
"本書是張廣智隨筆,作者在老家柘城只生活了二十年,在鄭州已生活了四十年,也可以說是工作了四十年。時間是在老家的兩倍,雖然兩地況味有別,但對作者來說,鄭州就是第二故鄉(xiāng),作者就是鄭州人。出于對鄭州的深厚感情,作者圍繞鄭州地區(qū)的名勝古跡及歷史名人,寫成了這部隨筆。隨筆中,既有對鄭州地區(qū)物質(zhì)文明的詳細介紹,也有對歷史文化等精神
本書是“我的顏色是紅”系列叢書的散文卷,題材涉及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時期等各個歷史時期,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包括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民軍隊和廣大人民群眾在內(nèi)的各階層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和為此而做出的巨大犧牲,歌頌了中華民族不怕犧牲、勇于反抗
本書是作家勾淑秋的散文隨筆集,全書共五卷,收錄了作者共49篇隨筆佳作。作者的文字簡潔清新,情感細膩,像是娓娓道來,讓人感覺是彼此間心靈的對話。品讀其文,讓人感覺心緒舒緩、心境怡然。
現(xiàn)全書共收入一百三十多篇充滿愛與哲理的智慧箴言,分為五個篇章。所收文章延續(xù)了作者一貫風(fēng)格,文字清新典雅,文風(fēng)樸實靈動。文章皆是從小處著眼,從細微處的事物與小人物描寫中體味生活的禪機和真摯的情感。
三江源,群峰峻嶺綿延,山原荒漠迢遙,雪山冰川磅礴,森林草原蒼莽,江湖濕地縱橫,地域神秘,個性卓立,其地質(zhì)與生物獨特性全球絕無僅有。黃河、長江、瀾滄江等大江大河在此孕育,悠久的東方文明從這里娩出。作者深入探尋巴顏喀拉、阿尼瑪卿山及三江源地區(qū),看山,聽水,走蠻荒,訪遺跡,親近生物,拾得斑斕,躬行記錄那些粗獷且鮮為人知的故事
中國風(fēng)物志--故鄉(xiāng)的腔調(diào):沙地土話與生活日常
本書為“未名?典雅生活”叢書一種,記錄了作者循著花期探訪寺院的點滴。 有廟的地方,總是有花兒。 東林寺、塔爾寺、法源寺、藥山寺、興教寺、開元寺…… 海棠、丁香、玉蘭、木槿、桂花、山茶…… 這些文字的確記錄了植物的遇見,山河的丈量,然而,它又不僅僅是這些。不是都說,一花一世界嗎……植物的生長衰落,山河的滄海變遷,
本書是祝勇的全新隨筆集,第一部分《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共五十章節(jié),以作者的生命經(jīng)歷為時間線索,回顧過往三十年的生命經(jīng)驗與文學(xué)創(chuàng)作。第二部分的三篇文章則分別記錄了祝勇創(chuàng)作紀錄片《歷史的拐點》《蘇東坡》和《天山腳下》的過程與感悟。無論是散文寫作、歷史書寫還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祝勇筆耕不輟,憑借創(chuàng)作追尋文化故鄉(xiāng)——故宮,也用自己的
本書精選《匆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白馬湖的春天》《綠》等經(jīng)典散文名篇,文章大多記敘了作者的生活瑣事和所見所聞,語言清麗凝練,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平淡中傳遞著真摯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