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學術領域,金石學起始于北宋時期,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它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偏重于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以達到證經(jīng)補史的目的,特別金石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金石提供了中國古代學者和藝術家的吉光片羽。作者通過對金石學在晚清和近代的變遷,討論作為古代文人消遣和收藏鑒賞手段
本書分九章:結論、平遙紗閣戲人及其制作工藝傳承、平遙紗閣戲人形制與傳統(tǒng)工藝、平遙紗閣戲人主要病害成因分析、平遙紗閣戲人保護材料研究、平遙紗閣戲人保護修復試驗、平遙紗閣戲人保護修復、戲曲紙扎傳統(tǒng)工藝保護標準探討、結論與展望。
本書共收錄渭南地域遺存及出土各類碑石150余種,其中造像8種、塔銘4種、碑碣81種、墓志62種,其他磚石3種。所涉年代上自東漢,下迄民國,其中東漢3種、前秦1種、北魏12種、西魏4種、北周3種、隋8種、唐38種、宋28種、金10種、元11種、明22種、清17種、民國1種。所收碑刻包括說明文字、高清圖版和原碑錄文。
“山西國寶故事”系列叢書立足山西豐富的文物資源,由山西省文物局策劃,以我省國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講好山西故事,傳播好山西聲音”的重要抓手,共20冊,本選題為其中一冊。本書稿重點講述“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天馬—曲村遺址的故事,深入挖掘天馬—曲村遺址發(fā)掘及文物背后的故事,系統(tǒng)展示天馬—曲村遺址珍貴又精美的文物精品,讓讀者在享
本書將天一閣本石鼓文的翻刻與傳播視作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一方面,通過詳細考證此本的來源、特征及傳播,廓清此本的來龍去脈及翻刻成因;另一方面,由于此本的不斷翻刻與傳播,使其與拓本鑒藏、學術風尚、皇權維護等問題緊密相連。
本書內(nèi)容包括:“天涯彼岸:瓷與茶與歐洲中國風”“浮丹碧影:希珍堂藏康熙外銷瓷的初步整理”“山水:東方壯游”“庭院:中國皇帝與文士的花園”“金雀:神州翎毛”等。
本書主要由《東都石窟四志》《龍門稽古詩》兩部分組成!稏|都石窟四志》由《伊闕石窟志》《鞏縣石窟志》《澠池石窟志》《水泉石窟志》構成,是原作者關百益對洛陽四處石窟:伊闕石窟(又名龍門石窟)、鞏縣石窟、澠池石窟、水泉石窟實地考察后,進而勾稽史料詳述四處石窟的地理狀況、風景、建筑、石窟、古寺、雕刻、文字、年號、吟詠等,每志最
本書綜合考古學、地理學、文獻學的材料,對中國中原與周邊地區(qū)的文化互動、交流路線進行了綜合研究。側(cè)重考察早期文化交流的道路,深入研究了通道中的中轉(zhuǎn)站、控制點等,探討了其在交流通道中的樞紐作用;同時考察了交流通道運輸傳播的資源、物品。從文化互動通道的角度探索中國中原地區(qū)早期國家的形成,擴展了有關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的模式與動
本書立足百年來敦煌石窟研究領域的重點課題、新史料和新問題,邀請國內(nèi)二十多名敦煌學權威專家撰稿,從形象史學的角度對敦煌石窟進行研究,內(nèi)容涉及石窟考古、石窟營建、石窟建筑形制、石窟彩塑、壁畫圖像、壁畫造型技法、敦煌藏經(jīng)洞藝術品等。本書是一部系統(tǒng)闡述敦煌石窟各專題的圖像內(nèi)容、時代藝術特征、歷史和考古價值等的敦煌學著作,在資料
本書內(nèi)容包含:絲路中轉(zhuǎn)站;東來的美食;西去的絲綢;貿(mào)易接力;勇敢的外交官甘英;善于經(jīng)商的粟特人;千里赴長安;古代的“海關”;皇帝駕到;1000多年前的廣告;五花八門的商品等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