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在闡明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不同時期的思想及其內(nèi)在聯(lián)系與區(qū)別,從總體上把握理論家的思想性質,梳理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史、理論問題的內(nèi)在邏輯,進而揭示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規(guī)律問題,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理論效應和實踐效應,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學術研究史、傳播史及其在中國的理論效應和實踐效應。
《死亡的五次沉思》出自程抱一和友人的交談。作者通過自己一生的體驗、觀察和思考,提出一種新的認識生命的視角:與其由生向死,不如由死向生。死亡不再被視為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一個階段。作者強調(diào)生命的運動性和超越性,他關注的是死亡如何將每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和宇宙的歷程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使有限的生命成為一個永恒的瞬間。而這種觸及
1927年,德國著名現(xiàn)象學家馬克斯·舍勒在達姆斯達特智慧學派大會上發(fā)表了名為《人之特殊地位》的報告。1928年,舍勒在此報告的基礎上進行擴充,出版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單行本。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德文版先后出過數(shù)版,但通常所見版本是不同編者按不同取舍標準在不同時期對原文的加工成果,包含了來自編者而非作者
《時代的精神狀況》是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的重要作品,出版80年來不斷再版,是一部存在主義哲學的經(jīng)典。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1930年9月納粹黨在大選中的巨大成功。面對30年代的社會危機、虛無主義的興起、民族主義的熱潮,雅斯貝爾斯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分析了技術、家庭、工作、國家、教育、藝術、科學等現(xiàn)代社會的
本書是中國分析哲學界的一本年度論文選集,由《中國分析哲學》集刊編委會主編,主編人員來自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分析哲學專業(yè)委員會,均為國內(nèi)分析哲學領域的權威學者。集刊面向全球征稿,征稿范圍為分析哲學研究及其相關領域的原創(chuàng)性首發(fā)學術論文,文章以問題討論為核心,采用分析論證的方式,杜絕空洞無物的宏大敘事。經(jīng)雙匿名評審,保證論文
《生命哲學研究》(半年刊)是理論性、專業(yè)性的學術輯刊,面向國內(nèi)外公開發(fā)行。主要刊登國內(nèi)外關于生命哲學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相關學術書評與學術札記等;追蹤與生命哲學有關的重大熱點問題,并展開探討;報道國內(nèi)外生命哲學的研究動態(tài),提供有價值的資料。本輯圍繞生命哲學主題,分別從馬克思主義生命哲學、道家生命哲學、儒家、法家生命哲學、
求是、求真乃是西方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最核心的本質,而且這一思想和精神在西方哲學中是一脈相承的。本書論述了巴門尼德、柏拉圖、波愛修、托瑪斯?阿奎那、笛卡爾、洛克、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等西方主要哲學家關于是(tobe)與真(truth)的論述,整體上提供了相關討論面貌,并基于這一討論提出自己的相關看法和論證。本書提出,
本書通過分析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弗雷格等哲學家關于形而上學的相關論述,將形而上學的面貌展現(xiàn)出來,并揭示它的性質和意義:第一,形而上學是關于認識本身的認識;第二,形而上學與語言相關,與邏輯相關;第三,哲學就是形而上學,與加字哲學相區(qū)別,即形而上學是先驗的,加字哲學是經(jīng)驗的。哲學的本質是邏輯,重要的
本書是德國古典哲學演進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通常也被看作謝林早期哲學最重要的代表作。謝林本人對這部著作同樣十分重視,他在晚年撰寫的《近代哲學史》里明確指出:“如果你們……想要準確而原原本本地了解近代哲學的逐漸發(fā)展過程,那么我只能推薦他去研究這部《先驗唯心論體系》! 在這部著作里,謝林展示了自我如何基于自身的原初同一性和
本書作者安德森用一種大寫意式的粗獷筆法,粗略勾勒了20世紀上半葉歐洲大陸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文化,把具有種種傾向和內(nèi)在差異的馬克思主義流派和人物,置于統(tǒng)一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術傳統(tǒng)之下,對其總體特征進行了廣泛論述和評價,為國內(nèi)外學術界和思想界提供了一部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典文本。安德森在介紹和探討西方馬克主義的過程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