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西南大學“紀念吳宓逝世4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所收論文主要圍繞吳宓與《吳宓日記》及“續(xù)編”、吳宓遺文史料、吳宓與教育、吳宓的生平經歷、吳宓與中西學人關系等話題,考證史實,感悟人生,辨析觀念,試圖呈現吳宓先生的思想、經歷和人生的復雜性和獨特性。
本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董海山的學術傳記,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的一種。該書通過訪談、實物采集、錄音錄像等方法,全面真實地反映了董海山的學術成長歷程的關鍵事件、重要節(jié)點、師承關系等內容。書中行文嚴謹,引用資料真實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大中學生及青年學者可以從書中獲取學術成長的經驗和啟迪,科技史及科技
2019年8月,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xié)、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在北京聯(lián)合發(fā)布了1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這些先進典型,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創(chuàng)新,有的扎根脫貧攻堅和科普一線,有的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本書收錄了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媒體的新聞報道、評論言論、視頻內容,具象生動地刻畫了這一
李樂民在20世紀率先提出采用雙邊橫向濾波、判斷反饋濾波等多種結構抑制干擾的方法,解決了當時抗窄帶干擾的核心問題,主持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載波話路用9600bit/s高速數傳機”,解決了高精度自適應均衡問題,研制出“數據轉接終端機”,解決了高可靠數字傳輸問題,在“抗毀光纖以太局域網”和“電視與數據綜合光纖傳輸網”的研究和
本書是第七批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稱采集工程)叢書之一。本傳記通過深入挖掘王文興一生的生活、學習、工作軌跡,以真實、客觀的史料,將其坎坷曲折的人生和頑強追求科研的一生進行了還原和再現。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著重遵循時代大背景、成長小環(huán)境、增強可讀性、尊重歷史事實等原則。
本書是第八批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稱采集工程)叢書之一。李慶忠,石油勘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工作于中國海洋大學。提出兩步法偏移技術,研制了\"繞射波掃描疊加偏移\"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作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數字地震勘探技術的應用與發(fā)展\"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陸相沉積地震地層學的若干問題\"的研
《李土司家譜三種》收錄了分別編修于順治、光緒、民國的青海土族李氏土司家譜,相互接續(xù),相對完整地記錄了李氏土司在明清兩代的家族譜序。家譜中記錄了中央朝廷與李土司家族的互動,還有以土司為代表的地方勢力和中央朝廷在利益方面的相互博弈,是大眾了解明清中央朝廷治理邊疆地方的一扇窗口。
吉林省的設計名家一直以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先進的教育思想、無私的奉獻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為吉林省設計行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本書通過對11位吉林設計名家的成長歷程研究,整理設計名家的成果,厘清出當代與藝術設計人物,他們的人生經歷、思想發(fā)展、設計作品等分析他們對近代吉林省藝術設計教育、設計行業(yè)所起的作用及影響。
這是詩人、建筑學家、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一生記錄。青年時代,林徽因足跡踏遍歐美,成為我國*代女建筑學家。她是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她一生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散文、小說和戲劇作品,是現代文學史上獨領風騷的巾幗才俊。這是一部優(yōu)美的動人的文學傳記,以細膩的筆觸記述了林徽因女士的堅貞一生。
大理是作者的家鄉(xiāng),它美得讓人心旌搖曳。本書內容的一部分就是描寫、贊揚大理的景色,有五言詩、七言詩、雜詩詞、科學詩和新詩,這些詩并沒有嚴格遵循傳統(tǒng)的作詩原則,而更在乎的是詩的風格。本書的另一部分是收錄的文章,有雜文和散文,有生活日常,也有對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