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針對煤礦礦井越來越復雜的礦井地質保障技術,依據礦井地震勘探技術原理,開展煤巖聲波速度測試、相似物理模型實驗等基礎地球物理工作,模擬分析典型隱蔽致災地質因素地震波場激勵與傳播特征,設計井巷局限空間典型地震觀測系統(tǒng),利用高性能元器件與先進電子技術研發(fā)出本安型礦井三分量地震數據采集系統(tǒng),并開展巷道超前探測全空間彈性波
本書以典型順層巖質滑坡——雞尾山滑坡為研究實例,貫穿滑坡從變形破壞到運動堆積整個演化過程,開展順層巖質滑坡動力學研究。從順層巖質滑坡滑帶力學特性演變規(guī)律入手,建立順層巖質滑坡變形破壞階段演化動力學模型。分析順層巖質滑坡變形破壞過程中應力場、位移場、應變能場時空演化規(guī)律,揭示順層巖質滑坡的變形破壞機理。采用離散顆粒流PF
本書從流域水文過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耦合關系出發(fā),綜合利用水文科學、生態(tài)科學、遙感科學等多學科基本理論與技術,分別對黑河流域水文過程演變規(guī)律、植被生態(tài)系統(tǒng)對水文過程的影響、生態(tài)-水文過程相互作用機理及其模擬等科學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開發(fā)具有友好操作界面的黑河冰川-生態(tài)-水文-灌溉耦合模型。在此基礎上,通過情景模擬、參數敏感性
本書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黑河流域中下游生態(tài)水文過程的系統(tǒng)行為與調控研究”的研究成果。全書重點介紹流域生態(tài)水文研究的科學問題,分析黑河流域水文要素變化影響、基于觀測的黑河流域地表-地下水交互過程、流域中下游物質循環(huán)演化、中下游地表-地下水模型模擬、流域地下水流系統(tǒng)、流域關鍵帶地下水流過程及影響、未來氣
我國火山巖天然氣探明資源量從2004年開始,實現了突飛猛進式的增長,主要集中在東部的松遼盆地、西北的準噶爾盆地等幾個大型火山-沉積盆地中,其中松遼盆地探明天然氣儲層超過3000×108m3。松南氣田是松遼盆地幾個大型火山巖氣藏之一,截至2014年年底,共獲得天然氣三級地質儲量537.21×108m3,可采儲量311.9
本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地圖設計與編制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包括地圖的基本知識、地圖學的定義和主要內容、地圖的數學基礎、地圖投影設計、地圖符號設計、地圖色彩和注記設計、地圖內容的表示方法設計、地圖制圖綜合、地圖自動綜合技術方法、地圖數據源分析與處理、地圖總體設計、地圖圖形設計、地圖圖面視覺效果的設計、地圖的藝術設計、普通地圖編制
工程地質學(高等院校立體化創(chuàng)新規(guī)劃教材)
本書主要探討和研究中國海洋治理的目標與機遇,重點分析國家海洋治理體系的內涵、戰(zhàn)略意義、目標、路徑、機遇與挑戰(zhàn),全面闡述了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認為“一軸兩翼”是中國現階段海洋戰(zhàn)略的優(yōu)先發(fā)展方向、陸海貿易新通道是中國推進海洋強國建設的可行性路徑。同時,本書分析和探討了影響中國海洋治理的外部因素,闡釋“東盟”等新興國家海洋
我國地震區(qū)域范圍廣闊而且分散、發(fā)生頻繁而且強烈,約占全球發(fā)生地震次數的三分之一,是世界多地震國家之一[2]。因此,抗震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可為地震設防和抗震設計提供依據,提高綜合抗震水平。由于地震機理和結構抗震性能的復雜性,僅以理論手段不能完全地把握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反應過程和破壞機理,還需要通過結構試驗模擬地震作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華文化的祠堂和祖廟,是集中反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這里收藏的140萬余件藏品,類型多樣、精彩絕倫,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時代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充分展現和見證了中華5000年文明的血脈綿延與燦爛輝煌。從紅山文化雕琢精美的中華第一龍,到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