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一瞬,影響著長長的一生。或許,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著類似的情節(jié),看似遺忘,卻一直在散發(fā)著溫暖與力量,像散落在心間不經意的一粒種子,剎那間的感動會不知不覺長成郁郁蔥蔥的希望與美好。本書精選《花開的方向》《走進一片雪花的溫暖》《比時光更長,比剎那更短》《最美的聲音》等包利民經典散文作品,擷取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略卻兀自綻
“他的散文,和他的名字一樣靜美。”母親無處不在的“法眼”,女兒童真未鑿的話語,少年時期的過往回憶,不期而遇的普通人的故事,平凡生活中的點滴感動,共同編織成了我們絢爛的生命,照見世間的真誠、善良與美好,也照見我們自己。本書精選《請給我五分鐘》《落葉是疲倦的蝴蝶》《別踩疼了雪》《人生沒有多余的疼》等朱成玉經典散文作品,記錄
幫助一只鳥,拯救一只溺水的蝴蝶,友愛地撫摸一只羊的瘦臉,翻書時同情地注視一粒在紙頁間穿行的小小書蟲,在原野上長久地望著一朵不知名的野花微笑,并認真地為它取一個美麗的名字——這是李漢榮的萬物世界,也是他對待自然萬物始終葆有的赤誠善良的熱心。本書精選《山中訪友》《外婆的手紋》《鳥是懂得美感的》等李漢榮經典散文作品,書寫母性
江南風物清嘉,蔬菜應時而出。正是善烹菜蔬,讓江南人的生活清雅如詩、獨有魅力。以蔬菜和素食材為線索,娓娓介紹以姑蘇為中心的江南風情。字里行間別有韻味,閑讀幾頁,就仿佛置身江南,人在青山綠水間、粉墻黛瓦中,聽評彈、飲香茶……
本書選取了曾國平教授自創(chuàng)和引用的118句經典語言,并用“生活所感·讀書所得”的形式寫出了對這118句經典語言的理解、體會和感受。通過曾教授簡潔、簡明而不簡單的解讀,讓讀者能夠切身體會這些精彩語句的深刻內涵,感受其飽含正能量的氣場,擷取其思想中的精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也將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思想支撐。在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孔子的故鄉(xiāng)——山東,有一位溫文爾雅的儒者,扎根中國十余年潛心研究儒家思想,他就是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貝淡寧教授。貝淡寧的學術生涯早期,以“社群主義”研究著稱,偶然接觸到儒學后,發(fā)現儒家學說和
此次付梓出版的“《良友》里的民國生活”叢書包括:《民國里的上!贰睹駠詈喪贰贰端麄兊拿駠贰对诿駠\生》《民國親歷記》和《行走在民國》。為了保持《良友》的原貌,并將原刊精華準確地呈現給讀者,僅對內容作了重排與審校,地名、人名、語言風格和一些詞語的使用,以及少量英文標題和圖題等,都沒有作修改,也沒有加編者注,完全依照
這是一本關于節(jié)氣、關于手藝,關于內心成長的隨筆集。旅行作家郭子鷹自《最好的時光在路上》的治愈系旅行哲學后,帶來全新“二十四節(jié)器”慢生活冒險。十二年自助旅行后,人到中年開始學習做陶,打造私享器皿。歷時七年,與泥土為伴,與時間同步,與自我對話,把日子過出“靜默的力量感”。他的做陶心得,就是我們的治愈良方。
陳德文是國內資深日語翻譯家之一,譯有夏目漱石、三島由紀夫等諸多名家作品,曾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譯文等社出版,其譯作中散文占了很大比重。本書即其半世紀以來原創(chuàng)抒情散文的集合,主要講述了其青少年時期生活于農村、同土地為伍,成年之后輾轉國內各地,耳順之年又赴東瀛教書研究的風風雨雨和諸多感觸,時間跨度長達近30年,讀者可從這
本書共收錄了作者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9篇散文。作者將此散文集取名《我的小外公》,一是因該書講述了小外公的故事,二是表達了作者對其小外公的思念之情。書中有的描寫作者童年時期的生活趣事,有的描述作者乘火車探望父親的、探望小外公的旅程,還有一些則寫了小外公的生活經歷,以及發(fā)生在小外公身上的故事。帶著濃濃的懷舊味道,令人感動。作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