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通俗小說傳播機制研究》主要研究清代前期通俗小說的傳播機制,圍繞書坊與小說的關系,對清代前期小說的傳播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分別從傳播的八個要素:信源、編碼、信息、解碼、渠道、讀者、反饋、噪音出發(fā),論述書坊在清代前期小說傳播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對清代前期小說傳播的過程、特征和效果進行總結,以便全面地認識清代前期小
《20世紀中國戲劇理論批評史》主要包括:戲曲改良思潮和現(xiàn)代戲曲理論的奠基、戲曲的現(xiàn)代化:五四戲曲論爭與現(xiàn)代戲曲觀念的確立、從新劇到國。含F(xiàn)代話劇批評的發(fā)端與問題、從愛美劇到民眾戲劇:現(xiàn)代獨立戲劇觀的形成與發(fā)展、談劇亦有專門學:現(xiàn)代話劇理論的引進與建立、為真理服務到底: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批評實踐、以救亡為主潮:戲曲演進的民族
《封神演義》的故事脫胎于商代末年武王伐紂的一段歷史,并在真實人物與神話傳說中產生了一段交集,表現(xiàn)了驚心動魄的正邪大戰(zhàn)和令人眼花繚亂的神奇法術。本冊書即是以封神演義中的代表故事為主要內容,在復述故事的前提下重新歸類總結,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可以作為了解《封神演義》的普及型讀本。
本書分上、下兩編共11章,評述了中國當代詩學由客體詩學向主體詩學流變的基本規(guī)律及其復雜性。上編研究1949-1976年的中國當代詩學;下編共6章,研究1976-2003年的中國當代詩學。
在《文學傳統(tǒng)與文學翻譯的互動》中,“中國現(xiàn)代小說”是指與中國傳統(tǒng)小說相對立、吸收了西方小說元素的中國白話小說,近似于胡懷琛的“現(xiàn)代小說”,而非反映工業(yè)文明所帶來的人的異化、彷徨、懷疑等的現(xiàn)代派小說。本書研究的著眼點不在文學,而在翻譯,換言之,本書是以清末民初的小說為載體,研究文學傳統(tǒng)與文學翻譯之間的互動關系。晚清至“五
該書的可貴之處是從文體的角度,對新世紀長篇小說采用系統(tǒng)的、科學的、富有學理性的整體研究思路進行宏觀考察,致力于揭示新世紀長篇小說的內在規(guī)律和美學品格,為長篇小說的可持續(xù)良性發(fā)展提供了一個理論參照體系,為人們觀察、研究、把握、評判新世紀長篇小說的成就提供了一份經過梳理的、理性的、有一定說服力的證明材料。
《草原文學新論》是自治區(qū)草原文學重點作品創(chuàng)作扶持項目之一。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理論篇,包括十一篇闡述草原文學界定、草原文學與蒙古族文學和內蒙古文學的異同,草原文學的主體性、獨特性和多民族性,草原文學作家群及其領軍人物,草原文學流派問題的爭論等諸多理論問題。下編為作家篇,包括二十一篇草原文學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論述,其中
晚明清初是中國詩學鼎盛的時期。《晚明江南詩學研究》(作者張清河)以江南詩學為研究對象,對晚明詩學現(xiàn)象、詩學進程作盡可能深入的解讀和闡述,以期將明清詩學還原為一個生命整體。明代文學發(fā)展的重心由北向南轉移,至晚明,江南文士完全成為文壇的主體。他們盡管不如王世貞才富學贍,不如袁宏道窮新極變,亦不如鐘、譚矯異抉幽,但秉承世家“
中國古典小說源遠流長,瑰麗多姿,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枝奇葩。人們在閱讀數(shù)量眾多的古典小說名篇佳作時,可以產生思想情感的共鳴,得到審美愉悅的滿足,但其強烈與深厚程度卻往往大不相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讀者對文本進行解讀的水平或高或低,即理性審視古典小說的能力有強弱之分。文學鑒賞不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的閱讀過程,而是用心
本書討論了陶淵明、李白、杜甫、辛棄疾、元好問、錢謙益、賀雙卿等古代詩人的詩歌作品、詩集版本與生平事跡,陳三立、夏敬觀、馬一浮、陳寅恪、沈祖棻等近現(xiàn)代詩人的詩歌作品,以及古典詩歌教學的若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