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找到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人類又是在什么時候,出于什么目的,開始試驗不同的材料、樣式和顏色?我們曾經的表親尼安德特人是否也能夠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數十年來,史前學家一直在追問這些關于祖先的疑問,但直到近年,才隨著尖端科學和考古技術的發(fā)展,拼湊出遠古藝術傳奇的朦朧雛形。 本書作者米歇爾·羅爾布朗謝和保羅&mi
本書由上海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戲曲學會副會長朱恒夫等主編!吨腥A藝術論叢》第28輯收錄了第九屆王國維戲曲論文獎部分入圍論文。王國維戲曲論文獎是戲曲學術界的最高獎項,每三年評審一次,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為頒獎單位。第九屆共收到270篇論文,本輯收錄了其中的30篇論文。這些論文研討了戲曲的歷史
公共藝術是一門以公共價值、人文關懷理念和當代藝術審美范式介入城鄉(xiāng)公共空間需求為主要研究內容,以視覺美學重塑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場所的藝術形態(tài)為探求內核,具有公共性、互動性、藝術性、在地性表現特質,美術學與設計學等學科跨界融合的當代新型藝術。我國公共藝術的發(fā)展經歷了八十年代概念引入與轉譯、城市雕塑本體即公共藝術、城市美
從被“凝視”和“欲望”的對象,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體,她們曾被遮蔽,但從未缺席;她們是畫家、雕塑家、攝影家、行為藝術家、裝置藝術家、電影導演、舞蹈家,她們的藝術作品是女性創(chuàng)造力最直接的表達;她們擺脫歷史重負勇往直前,打破禁區(qū),彰顯天賦,自由開拓新的藝術審美觀,使原處于邊緣的女性藝術,日漸成為當代藝術的中堅力量。一份擲地有聲的
本書是基于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在2020年舉辦的展覽《隨物生心》所出版的展覽畫冊。“隨物生心”(FlowWithMatter)項目是上海民生美術館發(fā)起的芬蘭藝術家組合--湯米·格倫德(TommiGrnlund)與佩特里·尼蘇南(PetteriNisunen)的大型個展,在研究與自然科學和建筑相結合的核心基礎上,他們通過圖
本書收錄了《原創(chuàng)是第一生產力》《廣州動漫產業(yè)的興起與融合發(fā)展之路》《蔡志忠:在漫畫中引渡人生》《金城:中國原創(chuàng)漫畫的啟航》等文章。
本書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文畫冊《TheShapeofTime:ArtandAncestorsofOceaniafrom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的中文引進版,作為浦東美術館與大都會合作展覽(2023年6月)的配套圖錄,涵蓋前言、大洋洲藝術解析、展覽作品的圖片及介紹等內容。展覽“時間的輪廓
本書為工藝美術家黃欽康先生的個人作品集,全書稿分為五個部分,前四個部分為黃欽康先生的個人作品,有水粉、水彩寫生臨葦,面料圖案設計,紡織類產品設計,國畫等;第五部分收錄了五篇黃欽康的學生撰寫的相關評論性文章。附錄為黃欽康年表和老照片,梳理了黃欽康先生的生平經歷,展現了其人生各個重要時期的影像留存。黃欽康先生為中國美術家協
《民間藝術欣賞與創(chuàng)作》一書大體由三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闡述藝術概念,較為簡單地介紹了藝術起源學說、藝術觀念及其演變,并配有大量的案例圖示;第二部分為民間藝術欣賞,在案例中深入淺出地引入視覺藝術的構成要素(組織結構)、藝術題材呈現方式等藝術設計理論;第三部分為民間藝術實踐,利用一些實踐教學帶領學生開展藝術創(chuàng)作。通過本書
《你好,未來!》是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日本駐地藝術實踐計劃的總結性文字。駐地實踐團于2019年11月5日至12月3日完成了實踐計劃,在東京、千葉、京都、奈良等地進行了高密度的走訪、考察、交流和學習,駐地成員訪問了多所日本藝術院校、藝術機構、美術館、博物館,并與專家學者和策展人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和探討。駐地實踐成果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