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年譜》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史學方法,將路德置于宗教改革這一大的歷史框架之下,考證路德的生平細節(jié)、思想演變以及與同時代人的交往、書信往來,用逐年逐月逐日記載的年譜形式展現(xiàn)出來,由此全面展示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的發(fā)展歷程、社會交往及其影響的發(fā)生史。本書第一部分是譜前:對15世紀末德意志的社會背景和路德家庭情況進行介紹。
這是關于戴德生的傳記。一百五十多年前有一位英國的年輕人——戴德生(1832-1905),心中懷著對中國人民的深深關切和掛念。他訓練自己過簡樸的生活,以便有朝一日能夠來到中國,幫助這里的人們。歷經艱難后,他終于踏上了這塊土地。在這里他努力工作,以最善良的方式來對待周圍的人,哪怕是那些敵對他的人;他入鄉(xiāng)隨俗、籌備并建立中國
本書主要收集中國明史學會利瑪竇分會舉辦的第四、五屆”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部分論文,論文集主要有關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研究、明清時期中西文化交流情況、明清時期西學東漸及其中國化、中學西傳與歐洲漢學的興起等內容。
全書由5章組成,主要論述蘭丁格從哲學角度對苦惡問題進行辯護以維護基督教信念的合理性,討論了普蘭J格改神義論為辯護進而提出的辯護方案,在區(qū)分了二者的基礎上結合”可能世界”的知識與自由意志學說提出的“自由意志辯護”,以吸普蘭J格建立在保證理論基礎上的辯護,最終延伸到普蘭J格的思想對漢語思維的意義。本書寫作宗旨在于討論普蘭丁
本書是“基督教學術”叢書之第二十六輯。本輯共有學術研究論文19篇,涉及基督教研究諸多領域,代表了國內相關領域研究的前沿水平。本輯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板塊:(1)圣經研究;(2)基督教神學、哲學和歷史研究;(3)中國語境下的基督教研究。
本書是”基督教學術”叢書之第25輯。本輯內容包括專稿、神學哲學研究、中外基督教史、宗教與政治、書欄五個版塊,代表了國內相關領域研究的前沿水平。
本書是弗雷澤的名著和代表作之一,堪與《金枝》并稱為弗雷澤的學術“雙峰”。作者以過人的毅力、驚人的博學和獨到的眼光穿越文明與野蠻、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隔閡,用跨文化比較的方法揭示《舊約》傳說中諸多古俗和神話的本義,為讀者重新認識西方文明之源及其與異文化的關系開啟知識全球化的大視野,也為后人繼續(xù)思考人類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提
本書內容共分四章,包括:“對與錯—宇宙意義的線索”“信念”“行為”“人格之上”。具體內容包括:人性法則;若干異見;人性法則的真實性;法則背后是什么;我們不安的理由等。
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漢籍叢刊》是國家十二五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主編,匯集了國內眾多高校學者參與其中。經過十年的努力,已經出版輯六冊與第二輯八冊,共收錄相關文獻五十余種。第三輯遴選收錄明清時期傳教士漢籍文獻13種,其中《神鬼正紀》《日晷圖法》等多種重要文獻為首次整理出版:高一志《神鬼正紀》一書,該書是明清時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中西文化交流新一頁、皇宮中的洋教士、明清之際的中國文人與傳教士、西方天文化歷算傳入中國、從《山海輿地全圖》到《中國新圖》、窮理學:西洋學問之總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