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規(guī)范十五講》這本書,首先,概要介紹了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性質(zhì)、意義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漢字的基本知識;其次,詳細討論了漢字的標準化、漢字的規(guī)范使用(包括簡體字與繁體字正體字與異體字錯別字、淘汰字和舊字形字)、詞語的規(guī)范、病句的修改以及修辭的正確使用等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具體問題;此外,還探討了漢語拼音與語音規(guī)范、標點符號使用
《中國成語大會》選擇張騰岳作主持人是明智的,他的機敏多才,為節(jié)目增光添彩,因而他也被選手們稱之為掌門。本書結合作者多年主持《走近科學》等科普欄目的人生閱歷,以《成語大會》為契機,采用戲說的方式新解成語,書中包括剪須和藥、洛陽紙貴、買櫝還珠、齊大非偶、山雞舞鏡、室怒市色、不期修古、閉目塞聽、嗜痂成癖…&he
漢語語篇的研究涉及語言學、語音學、心理學、哲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多個領域,由于其跨學科的特性,日益受到語言學界和其他相關領域的重視。語篇層面的韻律特征研究在理論和應用方面均有著重要意義,語篇分析與理解是自然語言處理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難點與熱點問題。為了進一步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語篇韻律特征的本質(zhì),《漢語語篇分層表示體系構建與韻律接
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問題研究
本書以初唐時期道宣《續(xù)高僧傳》爲考察對象,以《中華大藏經(jīng)》所收趙城藏(缺失補以麗藏)爲底本,結合宋磧砂藏、資福藏等版本,採用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方法,結合現(xiàn)代語言學,融匯漢語言文字學與佛學、史學等學科知識,校訂文字、辨正異文,將異文考辨與語詞考釋結合起來、斷代詞彙硏究與詞彙史研究結合起來,在充分描寫的基礎上,溯源沿流,抉發(fā)
本刊由南京大學漢語史研究所主辦,張玉來教授主編。本刊敦聘戴慶廈、丁邦新、江藍生、蔣紹愚、孫宏開、王士元等先生為學術顧問,丁邦新先生題寫刊名。本刊以歷史語言學的理論、方法為指導,以漢藏語言比較為學術背景,立足漢語本體,注重跨語言比較,努力探尋漢語及東亞語言間的關系,特別關注漢語的形成、發(fā)展及演變規(guī)律的探索。本刊主要欄目有
動結式是漢語中一個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本書以短語型動結式作為研究對象,在事件結構理論的框架下,使用實驗的方法,考察高級漢語水平的英語母語者對11類動結式的習得情況。本書得出的主要結論有:(1)理解動結式中的致使關系比理解參與者角色及其關系的難度更大;(2)在理解和產(chǎn)出有位置變換動結式時,學習者都沒有對參與者角色中的動作對象
本書首先在位移事件類型學框架下考察吳語蒼南話位移表達的句法語義特征;然后,在語法化理論觀照下探討位移事件核心圖式[路徑]表達在共時層面呈現(xiàn)出的多功能性。前者位移表達模式的靜態(tài)描寫為后者的動態(tài)考察提供總體架構并框定研究對象,后者位移事件核心要素[路徑]表達的多功能研究是前者的擴展和延伸。
山西文水縣位于呂梁山東麓,太原盆地西緣,東隔汾河與祁縣、平遙相望,境內(nèi)有307國道縱貫南北。本書將文水及邊界地區(qū)方言作為語言地理學方法應用于實踐的一份試驗田,首先在河流沿岸、交通要道附近的選點比較密集,其次對這些方言點的語音、詞匯和語法事實進行描寫比較,*后遴選可比性較強的一些條目,運用語言地理學的相關概念,解釋某些方
《可洪音義》是一部很有價值的佛經(jīng)音義書,對其進行全面系統(tǒng)研究的著作,目前還不多,已有的一些研究多集中在音韻、文字方面,然而其研究價值是多方面的,本書主要是對《可洪音義》征引字韻書的研究。*章研究《可洪音義》所征引的字書,包括三個部分:《可洪音義》引說文研究;《可洪音義》引《玉篇》研究;《可洪音義》引《字樣》研究。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