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米芾行書《虹縣詩卷》,紙本,縱31.2厘米,橫487厘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此卷為米芾途經(jīng)風光明媚的虹縣(今安徽泗縣)時,揮毫寫就的兩首自作七言詩
劉壽祥藝術研究展集中展示劉壽祥老師的藝術成就及教學成果,作為公益性的美術館,武漢美術館始終致力于為社會發(fā)展服務,兼顧收藏、保護、研究、展示的功能,最大限度調(diào)動民眾對于美術館的興趣,提高民眾走進美術館欣賞藝術的頻率,收藏劉壽祥的水彩作品,能夠補充當前武漢美術館對于湖北水彩畫發(fā)展譜系的脈絡,繼而充分發(fā)揮美術館對于社會文明藝
任伯年(1840-1895),初名潤,改名頤,字伯年,號小樓,別號山陰道上行者等,浙江紹興府山陰人。其父任鶴聲擅寫真,并教之伯年。他青年時曾得族叔任薰指導,后居上海鬻畫為生。任伯年為中國近現(xiàn)代繪畫史上的開拓者,是“海上畫派”前期以兼工帶寫的花鳥畫和人物畫為特征的代表人物,近現(xiàn)代中國美術史上的海派領袖、一代宗師。其畫取法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出土書法文獻得到各界高度關注,相關考古研究成果顯著,既是古文字學和歷史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資料,也為當代書法學習、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拓展提供了新的依據(jù)和視角。中國書協(xié)組織國內(nèi)書法界、史學界、文字學界等相關專家學者,以學術價值與藝術價值為依據(jù),對新中國成立后出土書跡進行遴選,議定出版碑帖類目。本書為”新中國新發(fā)現(xiàn)
篆刻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符號,其源頭可溯戰(zhàn)國,秦漢時期蔚為大觀,移至明清文人介入,風格流派林立。民國時期的篆刻延續(xù)傳統(tǒng)脈絡,受時代洗禮又形成了特有的流風,在民國京城印壇中,張樾丞無疑是極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家。同古堂1935年初版《士一居印存》,宣統(tǒng)皇帝、民國總統(tǒng)徐世昌、文壇巨匠周氏兄弟、書畫大家張大千,溥心畬等用印皆列其中
《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碑高290、寬107厘米。東漢中平三年(186年)刻立,F(xiàn)存于山東泰安岱廟。《張遷碑》古樸淳厚,雄強大氣,堪稱漢碑中此類風格的代表作。此次影印出版的底本為蕭山朱翼盤舊藏明拓“東里潤色”四字未泐本,較明末清初“煥”字不損本遠勝,為傳世所見最佳者。
這是一本畫集。收錄了新時代名家陳持平先生創(chuàng)作的美術作品200幅左右。陳持平先生從小受藝術熏陶,對中國繪畫藝術尤其擅長和熱愛。經(jīng)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在充分探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規(guī)律后,將中國家喻戶曉的詩詞歌賦與西方繪畫技法完美結合,把多年來創(chuàng)作的這些畫作結集成書。陳持平先生擅長丙烯畫,作品追求的是一種理想化的審美意趣,畫面
本書主要內(nèi)容:畫家通過秦漢畫像石、磚拓片上的某點或面引發(fā)遐想,觸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并以古為師、以古為新、古今相交、詩畫相合,創(chuàng)作了“古像洽今”系列作品。作者在汲取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自己獨有的、藝術性較高的作品,并在作品中做到“一畫一故事”,讓作品不再只有欣賞性,還有可讀性。本書遴選的近30幅比較有代表性作品集結成冊。
據(jù)《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勿躬》載:甲子,干支紀年或記歲時六十組干支輪一周,稱一個甲子,共六十年。而本書中所繪的的六十個人物源于歷史,其生平或孝順,或忠義,或誠信,或守一方平安等等,都有其較高的聲望,并將這六十個人物分別對應一個干支紀年進行排序。本書圖文結合,對六十個人物生平事跡進行描述,也方便讀者了解其人物的歷史背景
《一拳超人》是0NE原作,村田雄介作畫,連載于網(wǎng)絡漫畫雜志《鄰座的Youngjump》上的漫畫。本書原作原為ONE在個人網(wǎng)站上連載的練筆之作,后被喜愛該作的另一漫畫家村田雄介在征得ONE同意后重新繪制而成。從外太空突然降臨到到A市上空的巨大太空船當中,一個裝扮怪異的人出現(xiàn)了,他自稱是戰(zhàn)斗員梅爾薩加德,A市的瞬間毀滅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