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希弗洛姆在七十歲時,應德語作家漢斯于爾根舒爾茨的邀請,兩人進行了一系列的對談。談話中,弗洛姆圍繞社會中的富足與厭倦夢是全人類的語言以生命的名義人是誰?等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關于消費主義、依戀關系、父權制度等主題的剖析極具現(xiàn)實意義。
孤獨是事關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種情感。它既不是一種疾病,也不是一種罕見的痛苦。被嚴重孤獨感攫取的人們普遍感到不被關心、不被需要、沒有方向、無家可歸。嚴重和長期的孤獨是對個人和公共健康的威脅,而且存在著上升趨勢。在這本富有啟發(fā)性的書中,人類學家慈子·小澤-德席爾瓦研究了日本的孤獨問題。她認為孤獨已經成為當代日本
人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實現(xiàn)價值。有些人會選擇采用非常規(guī)手段,快速實現(xiàn)目標。當通過不道德方式獲得理想的成果、地位、名利后,真的會獲得原以為的快樂嗎?不擇手段“證明”了自己后,真的能獲得對自我價值的積極評價嗎?本書通過實證研究建構了不道德行為通過道德知覺和能力知覺兩條路徑影響自尊的雙路徑權變模型,路徑的權衡與選擇取決于個體的
本書是《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的第25輯。在社會變遷與社會轉型中,兒童的生存與發(fā)展呈現(xiàn)出多元的態(tài)勢。積極青少年發(fā)展的理論和實踐正越來越多地影響著困境兒童的相關研究、政策和實踐進程。本輯以“困境兒童的積極心理”為焦點,圍繞農村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回流兒童、事實無人撫養(yǎng)兒童等困境兒童以及成長型思維、道德品格、親社會行為、文化
在工作中,我們被期待引導關鍵對話;在團隊協(xié)作中,成員之間總是缺少凝聚力;在社交媒體上,我們努力通過故事塑造個人形象;在親密關系里,雙方因互不理解而產生情感上的疏離;…………在現(xiàn)實中,我們常常因專注于自我表達,而忽略了傾聽他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數字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感受到社交孤立,難以尋找和建立真實、有深度
本書是一本專為孩子設計的心理認知讀物。全書通過一系列貼近孩子生活的漫畫場景,展現(xiàn)了社交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與魅力。通過簡單的例子和生動的解釋,科學地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自我認同感和共情能力,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社交力來應對各種挑戰(zhàn)。
本書為時勘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心理促進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13&ZD155)的主要研究成果。本書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xiàn)為切入點,從社會變遷與文化認同的社會調查形成的中國夢的行為機制入手,介紹了健康型組織(社會)評估的結構和方法、提出了勝任特征建模的多項舉措和抗逆
本書是在單位制度變遷背景下,對城市風險及其治理的一種整體性研究。在論述了單位制度發(fā)展與城市治理模式間關系的基礎上,從單位的經濟職能與社會職能出發(fā),探討了單位制度變遷過程中,單位成員乃至城市居民可能面臨的風險以及所形成的風險感知路徑,并針對這些風險提出具體的治理建議與策略。重點論述了轉型時期單位職能轉變可能導致的風險,以
在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過程中,第一書記嵌入基層治理既是干部下鄉(xiāng)制度傳統(tǒng)的延續(xù),更是國家政黨與農村社會聯(lián)動關系中技術理性、價值理性和行動理性相結合基層治理方式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中國制度底色和地方治理經驗的基本特征與邏輯。在嵌入過程中,第一書記治理行動形成了政治嵌入、組織嵌入、結構嵌入、關系嵌入四種基本實踐機制,解決了長期以來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