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編年體形式演繹中國石刻藝術之璀璨歷程,本冊為理想卷(隋唐五代),包括:隋朝編、唐朝編、五代十國編。
由周必素編*的《2003-2013貴州基建考古重要發(fā)現(xiàn)(精)》是2003~2013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設工程的一系列重要考古調查、勘探和發(fā)掘成果的集中展示,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這十年來貴卅I考古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本書共分為四章,以時間為軸線,分別介紹了史前時期、商周時期、戰(zhàn)國秦漢時期和魏晉至明清時期的重
《中國名人故居》是記錄古今中國名人故居的大型攝影圖典。通過圖片、文字、編寫體例的有機結合,為讀者、收藏者營造一個彩色的、具象的、立體的,具有獨特文化魅力和藝術魅力的閱讀欣賞空間,使讀者在輕松愉快的閱讀瀏覽中,在名人故居史跡的倘佯漫步中,尋找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軌跡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弘揚名人的偉大精神,自覺保護名人故居這一
本書搜集整理武威出土的所有西夏文和漢文文獻,采用先整合,再分類研究的方法,彌補了學界對武威西夏文獻所作的個體研究的不足。特別是在釋錄西夏文佛經時,克服了現(xiàn)存文獻殘頁內容支離和片段的缺點,與漢文佛經文獻互相補充,得到了更加完整的西夏文佛經內容;同時,通過整合、對比,還厘清了西夏文佛經的多種版本及刊印、流傳情況。
漢字是全世界文字體系中歷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漢字的起源及其發(fā)展,就不能不從甲骨文說起。本書介紹了甲骨文如何被發(fā)現(xiàn)以及如何成為一門專業(yè)的學問,并針對甲骨文和漢字做出深入淺出的解讀和介紹,還從甲骨的占卜和記載內容,探討商代的歷史和文化,最后從常用的六十個漢字看甲骨文到現(xiàn)代文字的變化,并道出背后隱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烏逕古道與珠璣文化》內容簡介:烏逕古道是先于梅關古道開發(fā)的粵贛水陸聯(lián)運通道。它依昌水而行,是粵鹽贛糧及其他商品流通的主要通道,對粵、贛、閩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南雄東部經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烏逕古道與珠璣文化》研究南雄烏徑古道的盛衰和對珠璣移民與移民文化的影響。書中還以珠璣巷為中心,詳盡地描述了歷代居民入遷和出徙
在長江下游地區(qū),由于地勢低下,水網縱橫,人們常選擇一些較高的土墩為居住地。由于長期居住在土墩上形成了較厚的文化堆積,這種遺址被稱為臺形遺址。臺形遺址是研究江南地區(qū)新石期時代至青銅時代的重要文化遺存。鎮(zhèn)江地處江南,是臺型遺址的重要分布地區(qū),鎮(zhèn)江博物館近年發(fā)掘了丁卯馬跡山、南徐新城松子頭、龍脈團山、丁崗東神墩、丹陽鳳凰山等
1993年郭店楚簡的出土,使我們終于看到了先秦未焚書的真正面目,震驚了整個學術界!蹲鸬铝x》、《成之聞之》、《六德》為戰(zhàn)國中晚期楚國寫本,其成書年代要比抄寫時間更早,是郭店簡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全篇論述治國、修身、為學、向德之要,內容豐富,保存完好,是出土典籍中的精品。但由于這三篇用戰(zhàn)國楚文字書寫,用語特殊,釋讀、編聯(lián)難
本書以魏晉南北朝石刻文字為對象。研究對象的材料來源是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的《北京圖書館藏歷代石刻拓本匯編》(2-8冊),以其中的2-4冊為中心,以其電子版為基礎,利用電腦切圖軟件切出所有文字拓片,以《說文》部首及字頭排列為序,輯成《魏晉南北朝石刻文字編》(2-4)。以此為基礎,對魏晉南北朝石刻文字字形和字體的諸多方面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