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良渚文化玉器圖片132幅,共180余件良渚玉器,基本上概括了良渚文化玉器的全貌。本書玉器大致可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良渚文化溯源及與生殖文化和性文化直接相關的玉器;第二部分是各類動物造型,也即是良渚文化區(qū)各氏族圖騰的造型:第三部分是壁、環(huán)、琮、璜、山字形器、管狀器等禮儀器與佩飾器;第四部分是代表王權的兵器形玉
本書所選用的玉器均屬泛紅山文化玉器,涵蓋了迄今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并且揭示了泛紅山文化不僅是中華玉文化的源頭,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本書玉器的內容涉及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靈魂崇拜、圖騰崇拜、生殖崇拜與性崇拜、外星生命體崇拜以及王權時期的各類人物和器物造型,是史前文明的生動展現。本書圖1.1—圖1.35是各類人物及人與動
鄉(xiāng)土文化是民族的本土文化根脈!班l(xiāng)土藝術”是鄉(xiāng)土文化最精華、最形象、最鮮活的門類。保定市的鄉(xiāng)土藝術資源極為豐富,傳統音樂、舞蹈、美術、喜劇、曲藝、技藝、民俗、民間文藝等鄉(xiāng)土藝術形式極富地域文化特色。本書為保定鄉(xiāng)土藝術研究叢書之一,主要從圖形構成角度對燕下都瓦當進行了研究。
《首記圓明園十二獸首隨行書(漢英對照)》不僅僅是一本筆記本,同時也是一本隨身攜帶的,能夠獲取多層次知識、隨心記錄所想所思的書。隨行書的文字內容從知識推送、故事講述到藝術享受三個層次立體地展現十二獸首作為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筆記本內文分為兩部分:彩頁和書寫頁。書中共計十二張彩頁,作為分隔頁。正面以國畫手繪獸首
本書精選了揚州博物館多年來征集的唐宋元時期的各種墓志三十四方,其中唐代墓志二十六方、宋代墓志五方、元代墓志三方,并加以釋文與按語,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葬制的重要參考書,也是一本研究古代揚州城市社會發(fā)展進程的重要文獻資料書籍。
《方等與張家臺》是南水北調中線建設工程河北省臨城縣段文物保護工作的成果之一。該項成果是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在分別發(fā)掘方等和張家臺遺址后,合作編著的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成果包括了方等和張家臺兩處遺址2009年度的田野考古資料。方等遺址考古發(fā)掘領隊為中國人民大學魏堅教授,張家臺遺址考古發(fā)掘領隊為中
進入“十三五”以來,作為國家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重要專業(yè)力量,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以積極探索實踐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努力踐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以強烈的新時代使命感,繼續(xù)為社會提供優(yōu)秀文物保護研究成果。2017年,根據國家文物局部署,按照財政部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有關要求
銅鼓是中國古代一種打擊樂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在古代長期流行于廣西、云南等地區(qū),以廣西數量多,分布量廣!稄V西銅鼓精華(套裝上下冊)》是一本圖錄,收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傳世和歷年出土的銅鼓一百六十余件,圖文并茂,資料翔實,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學術價值。
《磁縣雙廟墓群考古發(fā)掘報告》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文物保護項目中河北省考古發(fā)掘項目之一,由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設管理局、河北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河北省文物局共同承擔。發(fā)掘項目承擔單位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磁縣文物保管所。報告編寫單位為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磁縣文物保管所。很多資料是發(fā)掘后首次公布的考古
《石窟藝術研究(第二輯)》是由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編的集刊,主要分為石窟考古、佛教美術、石窟保護、文獻題記四個方面的內容。收錄論文共16篇,既涉及麥積山石窟、大足石刻、敦煌石窟、龍門石窟等國內知名石窟的研究與保護,同時也包括廣元千佛崖、富縣石泓寺、佳縣化云寺等晚期洞窟,對石窟寺研究及佛教考古有一定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