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學與地方學研究》是2014年8月21日舉辦的走向世界的地方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結集,內容包括論文40篇,就地方學理論研究、泉州學與地方學的建設與發(fā)展研究、地方文化研究、地方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等四個方面對地方學研究進行回顧和展望,以世界視野為泉州文化準確定位,閩南文化、海絲文化的國際影響提質升級。
明清宮藏閩臺關系檔案匯編》共30冊,是一部反映明清時期閩臺關系的大型檔案文獻。本書所輯檔案時間起自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至晚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所涉內容豐富翔實。其中有反映明朝收復澎湖、鄭氏集團早期活動、康熙時期統(tǒng)一臺灣、清廷對臺灣的管轄、臺灣建省、日本割臺等重大歷史事件,還有物產交換、官員任免、班兵調
珍奇的物產,和秀麗的山川一樣,都可以看做是上天的恩賜。而這些物產與人類的相遇又是一個不斷選擇和改造的過程,人的智慧和勤勉,也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考慮到許多物產的不可再生性,我們又必須在進取和珍惜、開發(fā)和保護之間保持一個恰當?shù)钠胶,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要務。文爾編著的《物華安徽》懷著感恩之心,從“古木參天”“水中熊貓”“
屯堡文化是黔中安順獨有的地域文化現(xiàn)象,受到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領域學者的關注。明王朝“調北佂南”“調北平南”“調北填南”引發(fā)大量漢民移居安順,屯堡人將母源地文化移植到安順的多元文化生境中,在與周邊族群的互動中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認同,又不斷地吸取周邊族群的文化養(yǎng)分,建構成獨具一格的屯堡文化,較系統(tǒng)和完整地保留
地方史研究是近年來歷史學研究中十分熱門的研究領域。山東師范大學的地方史研究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出版了《山東地方史文庫》《山東專史系列》等成果。《山東地方史研究(第2輯)安作璋先生學術思想專輯》收集了安作璋先生教育與治學思想學術研討會的部分成果以及地方史研究方面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論文作者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學者,也有奮發(fā)有為的年
《光緒富陽縣志》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刊刻的富陽縣志。富陽,古稱富春縣,秦始皇二十六年設置,現(xiàn)屬杭州市。富陽位于富春江下游北岸,為杭州西南屏障!豆饩w富陽縣志》詳細記載自宋至清富陽縣的歷史、地理、特產、金石文化狀況,是研究富陽歷史和文化演變的一部重要方志。本書以線裝形式按照《光緒富陽縣志》的原貌影印出版,裝幀古
本書共六章,首先論述近代鄞西變遷的歷史背景、經濟變遷、社會結構變遷、社會事業(yè),講述近代鄞西的鄉(xiāng)風民俗,最后對近代鄞西的社會經濟轉型的歷史進行思考。
《臺灣歷史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編輯的臺灣歷史研究專業(yè)學術刊物,登載自古迄今臺灣歷史研究領域原創(chuàng)性的優(yōu)秀學術成果。內容涵蓋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軍事史、外交史及歷史人物等各個方面,并適當刊載有關臺灣歷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料,以期為臺灣史研
《海南歷史文化》第六卷聚焦海南教育名家唐胄,從思想與實踐、詩文研究、生平家世、影像志錄四個方面全面展現(xiàn)了唐胄的思想與成就,在思想與實踐方面,重點論述了唐胄禮制思想、儒學思想、外交觀念與海洋意識;在詩文研究方面,談到了唐胄詩歌的滿紙高風、別樣情懷、對“仁”思想的詮釋等;在生平世家方面,對唐胄的生平事跡、文獻年譜等進行了考
本稿是《上海學》第四輯,《上海學》集刊以上海為研究對象,以上海城市變遷為研究重點,尤其側重于考察上海城市的現(xiàn)當代變遷。本集刊由上海社會科學院近代上海史創(chuàng)新型學科團隊主辦,每年兩輯,此為今年兩輯之一。本輯的文章的歷史背景大多集中于清末民初之際,涉及社會權勢集團、商務印書館、圣約翰大學、電影業(yè)與舞廳、出版業(yè)、租界、法律、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