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年鑒(2010)》全面、系統(tǒng)反映2010年度地震與地震災害、防震減災地震科技、機構人事、規(guī)劃財務、合作交流和黨的建設等工作以及重要會議活動等的本情況,是一部記載2020年全國地震災害概況、防震減災現狀與發(fā)展、全面從嚴治等方面工作的資料性工具書。它記載以政府為主導、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力量,不斷提高防震減
本書是《中國石油地質志(第二版)》第四卷,按照“學術性、承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和指導性”的修編原則,在尊重客觀歷史和繼承上版石油地質志的基礎上,系統(tǒng)集成遼河油氣區(qū)的石油地質資料,高度總結盆地油氣勘探成果、油氣成藏理論認識、典型油氣藏勘探案例等,從圖件集成、成果展示、思想啟示三個方面系統(tǒng)建立盆地基礎研究平臺,對石油工作者更有效地
本書中的19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綜合研宄碳酸鹽巖和碎屑巖沉積序列中的成巖作用和層序地層學,既有綜述文章,也有實例,如對碳酸鹽巖和碎屑巖中成巖作用與層序地層學的聯(lián)系、兩者在儲層質量預測中的應用進行的綜述:地表暴露條件下的成巖改變;層序地層學對碎屑巖沉積序列、碳酸鹽巖沉積序列、碳酸鹽巖與碎屑巖的混合沉積序列成巖作用的控制等。
本書以疏勒河流域為研究區(qū)域,系統(tǒng)分析了流域氣溫、降水、徑流、水面蒸發(fā)、泥沙等水文氣象要素變化規(guī)律。采用數理統(tǒng)計、累積距平、氣候傾向率、Mann-Kendall檢驗法、小波分析、BP神經網絡、GM(1,1)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水文氣象要素的年代、年際、季節(jié)、空間變化特征與規(guī)律以及水文氣象要素的突變性、趨勢性、周期性、持
本書主要介紹水文學原理基本內容和發(fā)展歷程,水文要素及其描述方法,流域產、匯流過程,包括地表、土壤中和地下過程的基本特征和計算方法,流泥沙的形成及其影響,沼澤、冰川、水庫以及河口的水文現象和特征,內容涉及水文循環(huán)與水量平衡,河流與流域,降水,土壤水,蒸散發(fā),徑流,流域產流,坡面、土壤與河道水流,流域匯流,河流泥沙,沼澤、
本書是在測繪從數字化邁向智能化的關鍵時期編寫的高等學校教材。全書共分十章,主要內容包括:測量學基本知識、水準測量、角度測量及直線定向、全站儀測量、全球衛(wèi)星導航定位系統(tǒng)、測量誤差理論、控制測量、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地形圖的應用、施工放樣的基本方法等,并配套制作了《測量學》中國大學M0OC。
本書研究了中國海洋科技資源配置的若干問題;诳萍假Y源配置的相關理論,本書根據我國海洋科技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從海洋科技資源配置的投入和產出兩個角度分析了我國海洋科技資源配置的現狀,而且運用產出導向的SBM模型測度了我國海洋科技資源配置的效率,進而比較了我國11個沿海省市海洋科技資源配置的優(yōu)勢,并且采用基尼系數,對我國的海
本書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qū)石竹山—上高縣樟木橋硅灰石礦普查、詳查報告和里坑礦段勘探地質報告為基礎,在礦床勘查的同時,采用“產學研用”相結合,以礦區(qū)地質調查、礦床勘查大量野外第一手資料為基礎,開展巖相學、巖石學、礦床地球化學以及年代學的研究,分析該礦床關鍵成礦地質要素、探討成礦作用機制,總結成礦規(guī)律,建立“石竹山式”硅灰石
本自選集收錄趙鵬大院士作為第一作者和聯(lián)系作者的重要論文,均發(fā)表于代表性期刊上。趙鵬大,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當選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國際高等學?茖W院院士,同年獲得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彼得大帝金質獎章”,2000年被接受為美國紐約科學院成員,200
本年鑒為第一部公開出版的東北冷渦年鑒資料,是在“中國氣象局沈陽大氣環(huán)境研究所和東北冷渦研究重點實驗室聯(lián)合開放基金”的支持下,由遼寧省氣象局組織業(yè)務、科研人員,在廣泛調研國內外東北冷渦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制定了東北冷渦標準,建立了東北冷渦氣候資料集,并在此基礎上對2020年東北冷渦過程開展了機器篩選和人工復查。對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