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是馬其頓王腓力二世之子,歷史上首位征服歐亞大陸的著名帝王。亞歷山大自幼聰穎過人,曾受教于亞里士多德,稍長即被授予首府總督一職,并以平定山賊有功而任命為馬其頓大軍統(tǒng)師,隨父橫掃希臘城邦。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亞歷山大繼承王位,率領希臘聯(lián)軍進攻波斯,大敗波斯大軍,直入小亞細亞,攻占兩河流域,波斯王大流
《羅慕路斯》開篇對羅慕路斯的先祖埃涅阿斯因特洛伊戰(zhàn)爭背井離鄉(xiāng)、遠渡重洋,克服重重困難來到意大利的經歷進行追述,也介紹了其家族在意大利羅馬的開拓經歷,堪稱一部民族史詩。詳述了一代雄主羅慕路斯建立羅馬城以及羅馬最初的主要政治制度,以獨特視角為我們追述了羅慕路斯的歷史功績。
《愷撒大帝》以別樣的筆觸敘寫了愷撒傳奇的人生:奪取高盧,開啟內戰(zhàn),打敗龐培,如龍卷風般橫掃埃及、小亞細亞、西班牙。但最終,愷撒的獨裁和權力引來了羅馬元老院的憎惡,在他自己加冕的當天,愷撒遇刺,戲劇性地結束了一生。愷撒終其一生未能稱帝,卻被后人稱為“大帝”,這是其卓越的政治、軍事能力,以及強大的個人魅力的體現(xiàn)。
《大流士大帝》以平實易懂的語言,講述了波斯帝國第三代君主大流士的生平事跡。大流士不僅是波斯帝國的的偉大君主,也是世界歷史上的著名政治家,被后人尊稱為“鐵血大帝”。居魯士大帝之子岡比西斯遠征埃及期間,國內發(fā)生政變,其回國途中暴卒,波斯帝國陷入動亂之中。大流士聯(lián)合波斯貴族,殺死叛亂者,后登上王位,尊為“大流士一世”。大流士
本書是一部自傳體回憶錄。茨威格把個人命運和時代融為一體,通過自己所經歷的人與事,展示了他生活過的城市和國家的文化和生活風貌,記錄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動蕩的歐洲社會,描述了他與一些世界級的詩人、作家、雕塑家、音樂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鮮為人知的生活軼事,同時穿插了作者各種細膩的心跡。他從出生
本書是約瑟夫·弗蘭克所著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傳記的第一卷。作者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年生活寫起:從他在莫斯科的童年,到他的父親之死,到他在文壇上憑借《窮人》一舉成名,一直寫到他因參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團體而被流放西伯利亞。本書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窮人》《雙重人格》以及《涅托奇卡·涅茲萬諾娃》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因為它們
這部充滿靈性的傳記寫在卡爾維諾的人生邊上,是關于卡爾維諾的寓言。 他的生命并非向確定性敞開,而是向提問的空間敞開。 作者用配得上卡爾維諾的輕盈筆觸與節(jié)奏,在這位另類作家的文學世界與人生經歷之間自由穿梭,借助信件、訪談及他人的回憶等珍貴資料,對其作品進行細致入微的導讀與解析,耐心編織其創(chuàng)作演變的線索與脈絡,以寓言、想象、
借助于斯大林與羅斯福、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往來書信,《克里姆林宮的信件》打開了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三位領導人的思想和個性。他們在二戰(zhàn)期間只見過兩次,他們之間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書信建立的,他們的通信構成了二戰(zhàn)戰(zhàn)略格局的重要部分。《克里姆林宮的信件》提供了二戰(zhàn)史研究的新視角,并為后人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
理查三世是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國王,也是歷史上頗受爭議的國王。他作為暴君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來自托馬斯莫爾的《理查三世史》,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理查三世》即是以它為藍本。 本書主要敘述了理查登上王位及迅速垮臺的過程,是關于這位國王的經典傳記作品,也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人文主義作品。 托馬斯莫爾以偉大作品《烏托邦》聞名遐邇,
阿爾伯特·赫希曼是20世紀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經濟學家之一,他的生活異常戲劇化。在年輕時逃離納粹德國后,他參加了西班牙內戰(zhàn),在意大利參加反法西斯活動,并在馬賽參與組織了一系列地下救援行動,包括漢娜·阿倫特在內的2000多人在赫希曼等人的幫助下逃離了歐洲。赫希曼像在不同國家和語言之間移動一樣自如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