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lián)盟是由中央戲劇學院倡議、發(fā)起成立的一個聯(lián)系中國高等戲劇教育機構的常規(guī)學術型組織。旨在建立一個聯(lián)系中國戲劇教育機構的有效機制,增進各院校的相互了解與交流,提供戲劇教學、研究和創(chuàng)作的廣闊平臺,促進中國戲劇教育事業(yè)長足發(fā)展。目前,全國(含港澳臺地區(qū))25所高等藝術院校及開設戲劇類專業(yè)的普通高等學校成為聯(lián)盟首
本書系2022年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試點省建設暨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計劃精品教材項目。本書系統(tǒng)介紹黃梅戲的發(fā)展歷程,主要從黃梅戲打擊樂、黃梅戲聲腔音樂、梅戲的劇目、黃梅戲的唱腔念白、黃梅戲的表演等幾個方面出發(fā),由淺入深、以戲講戲、以技講藝,詳細闡述黃梅戲藝術的基本常識和審美特質。本書力求使讀者在領略黃梅戲藝術魅力的同時,
本書是在上海戲劇學院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進行修改后的專著,以20世紀早期德國戲劇導演皮斯卡托為研究對象,皮斯卡托提倡戲劇的社會教育功用,以戲劇反映和介入現實生活,促進社會進步,并在這一創(chuàng)作理念的實踐過程中發(fā)展出一系列獨具特色的舞臺美學和革新性舞臺創(chuàng)作手段,對于德國及歐美戲劇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本書研究、分析和論述了皮斯卡托
本書為皮影藝術相關的學術書。本書系統(tǒng)深入地梳理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文化的歷史背景、藝術表現特點、制作工藝。深入探索四川皮影的傳承和保護現狀,并提出數字化保護措施。研究利用數字技術對四川皮影進行創(chuàng)意開發(fā)和傳播,實現網絡3.0時代的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本書共分為7章,包括中國皮影文化概況、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分類、四川非
謝濤是我市優(yōu)秀的晉劇表演藝術家,也是山西唯一一位在職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晉劇”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我院成功舉辦了“謝濤從藝四十周年原創(chuàng)劇目展演暨表演藝術研討會”,來自省內外全國各地的60余位戲曲專家學者齊聚太原,就謝濤晉劇表演藝術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觀摩和研討。2020年,謝濤晉劇須生表演藝術獲首屆“張庚戲曲
花燈在中國主要分布于云南、貴州兩省,其中思南土家花燈是貴州頗具代表性的花燈戲之一,從唐朝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內容全面,結構清晰,框架完整。首先就概況而言,從土家花燈的歷史講起,繼而講到發(fā)展、現狀到傳承,構建了體系化的知識結構。除此之外還對土家花燈音樂的特征以及土家花燈舞蹈進行介紹,其婉轉動,人的
在長期的藝術積累中,戲曲藝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藝術形式,這些是傳統(tǒng)藝術經驗的積累。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戲劇內容的需要,戲曲藝術處在不斷的變化發(fā)展之中。本書首先闡述了中國戲曲藝術的淵源與發(fā)展歷史,對中國戲曲的聲腔及代表劇種做了簡要的闡述,然后依次對戲曲中的唱腔、配樂、舞美等做了解析,探討了現代傳媒視角下戲曲的產業(yè)化發(fā)展,論
本書是一本學術專著。作者選取國內外經典音樂劇,對劇中音樂的戲劇性進行探析和解讀。本書首先對國內外音樂劇的發(fā)展歷史進行概述,然后以時間為脈絡遴選音樂劇音樂進行詳細解讀,主要包括對音樂劇創(chuàng)作背景、風格變化等的分析,具體是對所選取的經典音樂劇中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片段、樂思等的解讀。作者從音樂視角出發(fā),探索音樂劇中音樂的特殊性
本書以京劇為載體,通過教學策略、課堂研究和戲韻思考三個部分,闡述多學科融合的中小學京劇課堂教學。25位一線教師以課堂為主陣地,匯聚科學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探索京劇“以美育人”功能的實踐,形成了生動、接地氣的戲曲元素與本學科融合的教學研究文本,創(chuàng)建沉浸式情景教學模式,踐行“美好”的教育理念與“德藝和同”的教學理念
本書為是中國戲曲學會、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共同主辦的學術文集,文集以戲曲文物研究為特色,以戲曲史、戲曲理論研究為核心內容。本期共收錄《河南安陽官房劇場及其演劇活動考述|》《“小曲向大”與民間纏令的生成》《南宋“賺”曲板拍考》《“得其情”“盡其態(tài)”》《清宮花朝承應戲初探》《陜西易俗社《庚娘傳》的生成與流變》《“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