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全稱《唐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大唐三藏圣教序(附心經(jīng))》。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立于長安大慈恩寺。螭首方座,碑高350厘米,寬100厘米。行書30行,行80-83字不等,共計2400余字,西安博物館藏。
《孔子廟堂碑》有數(shù)種,以唐虞世南所書有名,又稱《夫子廟堂碑》,虞世南撰并書,碑為楷書,35行,行64字。相王李旦書額。唐太宗貞觀七年(633)立。碑文記載了唐高祖李淵于武德九年(626)封孔子第二十三代后裔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繕孔廟之事。文章由文明開化、孔子生平、儒教沉浮、大唐開基、禮儀復興、修繕孔廟、刻碑記頌等章節(jié)組
《神策軍碑》全稱《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圣德碑》。崔鉉撰文,柳公權(quán)書,徐方平篆額。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立于皇宮禁地?瑫,行字數(shù)不確,碑石大小不明。碑文記錄了回鶻汗國滅亡及安輯沒斯來降等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此碑傳世僅宋代賈似道舊藏孤本,賈氏裝為上下兩冊,至清初時則僅存上冊。至道光二十四年許翰至陳介祺處借觀時,已
《九成宮醴泉銘》也稱《九成宮碑》,魏征撰文,歐陽詢書丹。唐貞觀六年(632)四月立于陜西麟游九成宮內(nèi)。全碑楷書共24行,行49字,碑高24.7厘米,上寬87厘米,下寬93厘米,厚27厘米。額刻陽文篆書『九成宮醴泉銘』六字。碑身、碑首連成一體,碑首有六龍盤繞。宋代碑帖拓本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智永《真草千字文》是他晚年以當時的識字課《千文字》為內(nèi)容,用真,草兩體寫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學者誦讀,識字。這類文章古代即有,而以南朝梁武帝命周興嗣所撰千字文流傳廣,名人書寫而傳世者很多。從書史發(fā)展來看,智永《真草千字文》卷的規(guī)范作用超過了傳為東漢蔡邕書《熹平石經(jīng)》的影響。
清末官場中,嗜藏印、鑒印、編印譜的官員甚多,尚書如潘祖蔭,巡撫如昊大激,知府如昊云,信手拈來,都是極精通收藏者。徐士愷為浙江候補道,相傳還任過浙江按察使,公余之暇,玩印也是不亦樂乎。但他為人所重的,是一部《廣印人傳》,作為印學史典籍文獻,可稱“人以書傳”,使得當世大家都開始關(guān)注和提及徐士愷其人了。徐士愷字子靜,安徽石埭
約在清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即西泠印社成立之年,印社同仁輯社藏吳讓之印成譜,名為《吳讓之印存》,共十冊,每頁一印,兼拓邊款。全書收印近兩百方,其中部分為吳讓之自用印,亦有不少吳讓之為蓋平姚正銹、甘泉岑熔所篆之印。在此之前的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仁和魏稼孫即輯有《吳讓之印存》兩冊本,卷首有趙之謙手書序言,即印學史上赫
“西泠八家”中,陳鴻壽(曼生)是非常具有文人墨客氣息的一位。他書法擅隸書而取扁平化、裝飾化,號為簡古,一反漢唐審美旨趣;作花鳥畫逸興湍飛,縱橫無不如意;又擅治紫砂壺,燒制匠作一經(jīng)他手,文逸之氣頓生,可謂極大地改變了壺藝的地位。而治印則是其當行本色,在把“浙派”丁、黃、蔣、奚的“金石氣”以一種清晰而穩(wěn)定的形式固定下來這一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所藏兩種何氏日記手稿,起訖時間分別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元旦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五月廿九日;咸豐八年(戊午)三月廿三日至咸豐九年(己未)五月十三日,為行文方便,下文分別簡稱《丙丁日記》《戊己日記》。這兩種日記,為我們研究何氏不同的文化境遇及其交游、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樣本。 存世的前人日記,當以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九江修水縣)人。受懷素、楊凝式、《瘞鶴銘》影響,形成奇險的書風。傳世行書有《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王長者墓志稿》等。本字典將黃庭堅書法作品結(jié)集,以字頭為單位編排,注明所選字跡出處,并附有拼音索引、筆畫索引,方便檢索。入選書跡均采自各大博物館館藏